垃圾分类,如何让更多人“拎得清”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动员令”吹响之后,垃圾分类正在全国多地系统铺开。陆续开出的罚单和整改通知书,向社会释放出明确信号:垃圾分类动真格,距离你我不再遥远。
垃圾分类话题火热,段子手们纷纷出笼,催生出不少“社交梗”:街坊打招呼张口就问“你什么垃圾”,人们的聊天内容从车子房子变成“垃圾怎么扔”,就连“拎得清”也被赋予了新义:手里拎着垃圾能分清的人……垃圾分类,当然不是一个桶变几个桶那般简单,“干垃圾”“湿垃圾”乍听起来也确实让人费脑筋。然而透过朋友圈刷屏的幽默段子不难发现,人们并没有因其麻烦而烦躁、因其严格而抱怨,相反认同率、行动力大大超出了预想。
会心一笑,认真分类,见证着这些年社会文明水位的提升。垃圾分类倡议已久,早在2000年,北上广深就被列为首批国家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虽然推行不甚理想,但也让许多人了解到了这一绿色生活方式。可以说,全社会对于垃圾分类并非“白纸一张”,而是已然迈出了润物无声的第一步。而针对“理念上认同,行动上滞后”的问题,缺的就是一种外部硬约束来切实倒逼一下。如今社会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各大城市适时出台细致具体的管理条例,明确分类标准,明确惩处手段,有力推上这一把,再次给了垃圾分类在更大范围做好做实的契机。
垃圾分类是个典型的系统工程,涉及生活习惯养成、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等诸多方面,硬性约束、软性引导缺一不可,而关键在于最大程度降低市民执行的成本。当下困扰大家的重要问题之一,便是各类垃圾区分不易。诸如“小龙虾如何扔”之类话题或有夸张之嫌,却真实反映出人们的认知困惑。对此,某些科技公司趁热开发了“一键查询垃圾分类”小程序,以解民众的燃眉之急。类似“化难为易,便利市民”的思路,非常值得借鉴发扬。(胡宇齐)
责任编辑:范金鑫
新闻关键词:评论
- 让法治思维更加深入人心2013-02-28
- 李杏:企业招聘是否透明不是重要问题2012-11-06
- 宋晖:“元芳,你怎么看”,我“挺”2012-10-29
- “堵车”多人丧生,该给珠峰装“红绿灯”了2019-05-28
- 给学生减负不能畏葸不前2019-05-28
- 陪伴,是“六一”儿童节最好的礼物2019-05-28
- 别让医院的感染管理层层失守2019-05-28
- 在新时代讲好青年故事2019-05-28
- 新制造,让生产更加智能化 ——感受中国经济“发展新优势”⑦2019-05-28
- 中国经济的“压舱石”2019-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