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偷拍不能只靠消费者自救
最近,针孔摄像头偷拍事件频发,试衣间、酒店、民宿、出租房等堪称“重灾区”。一时间,网上出现了各种“地毯式”搜查攻略,不乏网友感叹:以后住酒店要自带帐篷了。可打击偷拍,又怎能只靠“侦探式”自救?
酒店、试衣间等被曝藏有针孔摄像头,并非新鲜事。随着技术升级,摄像头越变越小,藏身之所也变得越来越广泛、隐蔽。它们在插座、烟雾报警器、路由器等处“无孔不入”,简直“只有想不到、没有藏不到”。而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这些偷拍摄像头背后,是一条长长的黑色产业链——针孔摄像头在网上可轻松买到,一些店铺甚至打出了“不发红、不发光、不闪灯”的广告语,有的月销量高达1万余单;偷拍的照片、视频还可能被放到网上,明码标价售卖……从生产到售卖再到“作品回收”,利益链绵延不断,不法商家赚得盆满钵满,个人隐私却近乎“裸奔”。
乱象频仍,当施重典。法律明确规定,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可目前看来,在对偷窥、偷拍器材的法律定义上,尚缺乏清晰概念;对侵犯隐私行为的民事赔偿,也缺乏可量化的标准;再看相关案例,行拘安装偷窥摄像头者10日,已是较严处罚。如此“罚酒三杯”、轻轻放下,自然难言威慑力,必须动真碰硬、从严惩处。此外,源头治理也不容忽视。针孔摄像头等属于窃视专用器材,生产和销售均有严格限制,购物网站居然“大摇大摆”售卖,平台责任何在?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加强监管,根据销售渠道顺藤摸瓜,打掉违规生产、销售这些设备的上游企业,方可以儆效尤。
从更广范围看,在眼下这个网络时代,隐蔽的“摄像头”可说到处都在。有的监控摄像头被网络直播,个人一举一动全被“360度”围观;有的用网习惯被读取分析,成为大数据“杀熟”的基础;还有的个人信息被APP等违规获取,存款、就医、出行等隐私全被明码标价……技术突飞猛进,个人隐私的泄露也已然到了让人“细思极恐”的地步。许多时候,人们都想有所防备,但结果却是防不胜防。比如,下载APP时、使用服务时点个“同意”,就有可能已经开了“后门”。电影《楚门的世界》中,男主角的生活就是一场供大众观赏的“真人秀”。以此作比当下情况或许有些偏激,但也不算危言耸听。种种忧虑,凝聚成了一道不可不答的社会伦理题——技术时代,如何才能不“裸奔”?
隐私保护与技术发展,显然不该是“零和博弈”。寻找到平衡点,还需多方合作、携手而行。普通大众要有隐私保护意识,平台方要当好“守门人”,相关部门更要提高警惕、加强戒备、严打严防。惟有如此,无孔不入的“摄像头”才会渐渐无孔可入。(晁星)
- 让法治思维更加深入人心2013-02-28
- 李杏:企业招聘是否透明不是重要问题2012-11-06
- 宋晖:“元芳,你怎么看”,我“挺”2012-10-29
- “堵车”多人丧生,该给珠峰装“红绿灯”了2019-05-28
- 给学生减负不能畏葸不前2019-05-28
- 陪伴,是“六一”儿童节最好的礼物2019-05-28
- 别让医院的感染管理层层失守2019-05-28
- 在新时代讲好青年故事2019-05-28
- 新制造,让生产更加智能化 ——感受中国经济“发展新优势”⑦2019-05-28
- 中国经济的“压舱石”2019-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