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看病谨防“正确的错疗法”
6月22日,淮安刘女士发现,家中的农药被2岁的儿子误喝了一口。照理说应该马上带孩子去医院,而刘女士却打开了手机,在网上搜寻治疗方法。紧接着,刘女士按照网上给出的“药方”,去药店买了25毫克阿托品注射液给孩子服用。结果没过多久,孩子的病情突然恶化,她这才把孩子送往医院。(6月27日《南宁晚报》)
遇到诊疗方面的问题时,很多人都上网搜索答案,“生病问度娘”,成为一种普遍习惯。刘女士就是如此,她在儿子误喝农药的紧要关头,仍上网搜索急救办法,说明她对于搜索看病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网上推介的诊疗方法可谓鱼龙混杂,既有权威知识,又有伪科普,挑选出有价值的内容,谨慎采纳可靠的方法,是对待网上诊疗信息的正确态度。除此之外,还有一类更具欺骗性的诊疗方法,需引起民众的警惕。这类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理论的某个方面是正确的,然而,在将理论变成具体诊疗活动的过程当中,又出现了明显的错误。一半正确,一半错误,是其一大特点,这起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阿托品注射液是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经典药品,网上推介用阿托品注射液来抢救农药中毒,在理论上具有正确性。然而,用阿托品注射液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剂量和给药途径都十分讲究,需要进行精准计算,阿托品的毒性很大,超量使用会危及生命。刘女士的儿子误服的农药是有机磷农药还是其他农药,这是一个疑问,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孩子用了10倍以上的剂量,并将注射液口服,导致孩子出现阿托品中毒症状,险些闹出人命。
在网上,类似“正确的错疗法”十分常见。“正确的错疗法”之所以常见,原因在于发帖者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却又习惯于用夸大的语气来吸引关注,提升传播的热度。此外,保健品欺诈、医疗欺诈,都很喜欢使用这一骗术,因为“正确的理论”可以迷惑人,不靠谱的疗法又可以欺骗人,两者结合在一起,可以大幅提升欺诈的成功率。
刘女士的经历再次警示我们,诊疗是一个复杂过程,单一环节的合理性,并不代表整个诊疗过程就合理,一个看似正确的疗法,只要剂量和用法等方面存在不同,就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而诊疗方面一个细节上的错误,就可能让尝试者承担巨大风险,付出惨痛代价。
- 让法治思维更加深入人心2013-02-28
- 李杏:企业招聘是否透明不是重要问题2012-11-06
- 宋晖:“元芳,你怎么看”,我“挺”2012-10-29
- “堵车”多人丧生,该给珠峰装“红绿灯”了2019-05-28
- 给学生减负不能畏葸不前2019-05-28
- 陪伴,是“六一”儿童节最好的礼物2019-05-28
- 别让医院的感染管理层层失守2019-05-28
- 在新时代讲好青年故事2019-05-28
- 新制造,让生产更加智能化 ——感受中国经济“发展新优势”⑦2019-05-28
- 中国经济的“压舱石”2019-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