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星光耀征程|何以潍坊?非遗成为一座城的“呼吸”!

2025-11-13 17:05:38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潍坊,是山河锦绣、良田美池;是文脉昌盛、文化大同!日前,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馆,瞬间就成为打卡圣地!这里是目前山东省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分“百工巧艺、音韵绵长、四时风物、美美与共”四个篇章。

  在潍坊,时间仿佛被非遗揉成了细沙,从龙山文化的蛋壳陶杯到随神舟遨游太空的风筝,四千年的文明如潍水汤汤,始终在城市脉搏中流淌。走进潍坊非遗馆,你会发觉:非遗从未是“遗产”,而是潍坊人用匠心与烟火写就的哲学。

  非遗不是标本,而是生长的根系

  许多人误解非遗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但潍坊非遗馆偏偏打破这种想象——这里最动人的不是稀世珍品,而是“活着的痕迹”。

  比如那件飞上393千米高空的木鸢风筝,它的背后是王永训们将竹篾与太空科技交织的勇气;那尊2米高的泥叫虎,不再是孩童玩具,而是聂家庄农民用泥土捏出的生命图腾。甚至一只嵌银漆器茶杯,也刻着匠人从金石拓片中学来的智慧。

  非遗在这里不是被供奉的“遗产”,而是如老树根系,不断从土地中汲取养分,生出新枝。正如潍坊人常说:“手艺不是守出来的,是活出来的。”

  非遗是潍坊的“精神密码”

  若想读懂潍坊,不必翻遍史书,只需凝视一枚核雕《盛世和谐》——在不到拇指大小的桃核上,九只螃蟹在镂空蟹篓中生机勃勃,恰似这座城的性格:于方寸之间显天地宽广,在细微处见匠心磅礴。

  高密剪纸的“粗中有细”,杨家埠年画的“红绿相撞”,茂腔的“拴老婆橛子”的乡音……这些非遗项目从不是阳春白雪,而是潍县人将日子过成艺术的证明。

  他们用剪刀剪出四季轮回,用木版印出吉祥期盼,就连萝卜、小米、香油也成了非遗——因为这里的人坚信:生活本身,就是最伟大的创作。

 这是一面镜子,照见“何以潍坊”

  潍坊非遗馆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满足于展示“过去”,更致力于搭建“未来”。这是潍坊人民将智慧凝作薪火,以巧手织就锦绣!

  在“美美与共”展区,游客能亲手扎风筝、剪红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面对面;VR技术让年画中的门神“动”起来,仿佛穿越时空对话。

  这种“可触摸的非遗”,正是潍坊的智慧:文化自信从不靠封存,而靠再造。如同潍坊风筝,线握在传统手中,却永远向往更高的天空。

  潍坊让非遗走上街头、飞向云端、融进一日三餐。真正的传承,不是焚香膜拜,而是让文化成为空气、雨水和阳光,渗透进一代代人的生命里。

  或许有一天,当游客捏着泥叫虎笑出声,当孩子指着空间站风筝问嫦娥是否相识,非遗便完成了它的使命——它不是历史的句号,而是未来的破折号。

  而潍坊,这座让非遗“活成呼吸”的山东小城,正以匠心为舟、创新为桨,串联起一场精彩的文化之旅,在时代长河中划出独一无二耀眼的粼粼波纹。(文/张洪玉)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