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护好“饭碗田”,让秋收“丰”景满田野

2025-10-13 16:53:13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神州大地处处是“颗粒归仓”的忙碌图景,藏着“饭碗田”守护的坚实密码。这醉人的“丰”景,是大地对耕耘的回馈,更是“饭碗田”守护成效的生动见证。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护好每一寸“饭碗田”,才能让秋收的好“丰”景年年岁岁如期而至,为粮食安全筑起坚不可摧的屏障。

  守牢“饭碗田”,是秋收有“收”的根本前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而耕地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石。若“饭碗田”遭侵占、被破坏,粮食生产便会失去依托,秋收的“丰”景也将沦为空谈。从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到完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将保护任务层层压实、责任到人;再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耕地质量、提升生产能力,每一项举措都是对“饭碗田”的悉心守护。唯有守住耕地数量、稳住耕地质量,才能为粮食产量提供保障,让秋收时节有沉甸甸的收获可言。

  科技赋能“饭碗田”,为秋收添“新”提“质”。如今的“饭碗田”早已不是“靠天吃饭”的薄田,而是插上科技翅膀的“希望田”,让秋收的“丰”景更具含金量。从良种培育到机械作业,科技贯穿粮食生产全链条。无人机低空飞行,精准监测作物成熟度;智能收割机自带定位与产量统计功能,收割数据实时上传云端;烘干设备24小时运转,解决阴雨天气下粮食霉变的难题。这些“科技范儿”十足的秋收场景,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更让农业生产告别了“看天吃饭”的被动,成为有奔头、有技术含量的产业。科技为“饭碗田”赋能,不仅能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病虫害等风险挑战,更能推动粮食生产向高质量、高效率转变,让秋收的成果既有“量”的积累,更有“质”的提升。  

  激活“饭碗田”价值,让秋收结出“增收果”。护好“饭碗田”,秋收不仅要“收好粮”,更要“卖好价”,让农民在丰收中鼓起“钱袋子”,这才是秋收最美的底色。通过延伸粮食产业链,推动粮食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发展农旅融合,让“饭碗田”成为体验农耕文化、感受丰收喜悦的打卡地;通过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打通粮食销售“最后一公里”,避免“卖粮难”……这些举措让“饭碗田”的价值不再局限于粮食产出,更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载体。从“颗粒归仓”到“品牌增值”,“饭碗田”里长出的不仅是粮食,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唯有持续守牢“饭碗田”,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到实处,才能让金色的秋收图景年年铺展,让中国人的饭碗越端越稳、越端越牢。(文/倪庆)

责任编辑:吴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