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星光耀征程|把论文写在生产线上的山东答案

2025-09-15 17:05:21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当“冠军制造”成为山东的鲜明标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正在用实干诠释什么是“把申论写在大地上”。从智能家电到高端装备,从海洋工程到生物医药,山东制造业正在用一场深刻的转型升级,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

  在青岛海尔互联工厂,看不到传统生产线的喧嚣,只有智能机械臂精准装配的静谧场景。这里每10秒就能下线一台洗衣机,支持用户个性化定制。这是山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缩影——全省已建成37个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量居全国前列。这些智能工厂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制造理念的深刻变革。

  潍坊潍柴产业园的车间里,工人们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提前调试生产线,使设备安装效率提升40%。这种“先虚后实”的生产方式,正是山东推动制造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2023年,山东数字经济总量突破4.3万亿元,其中产业数字化占比超过80%,制造业数字化正成为提质增效的新引擎。

  更令人振奋的是,山东制造业的转型带着浓浓的“绿色底色”。在日照钢铁,全球首条钢铁短流程零碳工厂示范线正在建设中;烟台万华化学通过循环经济每年减少碳排放200万吨。这些项目印证着山东制造业的发展理念: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工赋山东”战略的实施,让制造业转型成果惠及更多企业。山东建成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8个,服务企业超过20万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威海三角轮胎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将供应商交货周期缩短50%,库存周转率提升30%。

  这些实实在在的转型成效,源于山东对制造业的坚守与创新。全省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规上工业企业超过3万家,构成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与此同时,山东每年投入百亿元资金支持企业技改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新兴产业“新枝结硕果”。

  山东制造业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冠军制造”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坚实的产业土壤,成长于持续的创新投入,绽放于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当一篇篇技术论文转化为生产线上的实操方案,当一个个创新理念落地为具体产品,山东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把申论写在大地上”的深刻内涵。(文/张芷莹)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