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乐见“文化消暑”成假期新风尚

2025-08-05 16:13:28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近日,浙江宁波大学生李成凯和朋友约好了一起到博物馆看展。这个夏天,博物馆、美术馆成为他和朋友的“消暑胜地”。炎炎夏日,“文化消暑”成为假期新风尚,各地博物馆纷纷推出特色展览和互动活动,在暑期吸引游客组团打卡。(8月5日 中国新闻网)

  “绿树浓荫夏日长”,在火热的三伏天里,全国各地的文化场馆、露天广场等地迎来大批人流,成为市民“文化消暑”的好去处。同时,各场馆丰富多彩的活动,也让市民在畅享文艺盛宴的同时消暑悦心。

  在浙江大学旅游学博士、浙大城市学院国际文化旅游学院讲师李罕梁看来,2008年以来,中国通过分阶段免费开放公共博物馆及纪念馆,保障公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博物馆热”奠定了基础。年轻人选择到博物馆等场馆“消暑”,表面看是躲避高温,实则是文化需求的集中释放。

  从“文化消暑”,我们看到了城市之美。首先,它展现了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选择“文化消暑”,主动追求更有品质、更具深度的精神生活,这是城市居民文化素养提升的生动体现。其次,彰显了城市文化设施建设的成果。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等文化场所的完善与普及,为市民提供了充足的文化空间,反映出城市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持续投入与创新实践。

  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从来都不应该是封闭的,我们看到,当前正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图书馆等通过多种方式,把大门开得越来越大。而这些公共文化空间接纳和欢迎“文化消暑”者,本身也是一种更开放的态度。

  比如,有的展览馆特意在暑假期间,通过精心策划展览活动,吸引更多市民参与;有的图书馆新增“纳凉”功能,除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外,还增设小板凳等贴心设施;还有的博物馆通过延长开放时间,增加分馆数量,更大限度满足观众参观需求。种种举措,让文化空间在“活”起来的同时,带动人气“聚”起来、消费“火”起来,不仅有效发挥了公共资源的最大价值,也推动自身的创新创造发展。

  乐见“文化消暑”成假期新风尚。正值暑期,室外热浪翻涌,清凉舒适的文博场馆涌动着别样人潮。随着“文博热”持续升温,这些兼具文化深度与避暑功能的“文化纳凉地”,正成为市民游客“文化消暑”的热门选择。(文/文艳)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