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基层调研工作的“望闻问切”
3月13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答记者问时提到,以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转变职能、提升效能、改进作风。突出抓四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李强总理讲了一个很深的感受:“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
笔者作为年轻干部,对此深有体会。常年在办公室的四角天空里隔着玻璃看,围着电脑转是做不到深入基层、心入基层的。听不到真切的民“声”,察觉不到真正的民“意”,离民“主”就会渐行渐远。如同医生为病人看病那样,基层调研工作也要做好“望闻问切”。
多“望”群众“脸色”。每到一处地方,多看看群众的生活环境好不好,情绪怎么样,地里的庄稼长势如何……通过这些“微”现象,敏锐地捕捉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打开群众的“心门”,从而把零碎的认知系统化,把粗糙的感知深刻化。当然,“望”也是讲求方法的,“望”重在摸实情,而不是走马观花看“政绩盆景”,多钻一些“角落”和“小道”,从“被安排”的路线图中跳出来看看最真实的风景。
善闻群众“异”见。“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基层调研时,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肯定是不行的,需要迈开步子、俯下身子,到田间地头与一线群众同坐小板凳,同喝大碗水,甘当“小学生”,做“百姓言”的记录员。常言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在调研对象的选择上,如若听到的全是“被训练”过的“专业户”的“标准答案”,那么调研工作就会陷入“作秀”的实践误区,基层的痛点、难点、堵点无法得到有效疏解,提出的对策也是“南辕北辙”。善于拜群众为师,多听“杂音”和“逆耳言”,才能使调研成效“行稳致远”。
勤问群众“病根”。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三人行,必有我师”。要想决策能“对症下药,精准开方”,调研需对群众“刨根问底”。一是多到“问题多的现场”,多到“问题现场”近距离观察,面对面与群众交流,多问“民间高手”。二是“揣着问题下去,带着答案回来”。基层调研不能当“闷葫芦”,要多问群众几个“为什么”,依靠人民的智慧,解决难题。
准“切”群众“脉象”。调研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做好基层调研,不能“蜻蜓点水”“雨过湿地皮”“走过场”,不仅要体现广度,更要有深度,“切”中关键处,才能靶向施策、精准施策,真正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有效的“解剖麻雀”“敲开核桃”,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让百姓感受到“时时放心的下”的安全感。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涉浅滩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做好基层调研工作的“望闻问切”方能“知政效”“得蛟龙”。(文/姚宏奇)
- 七彩民情图: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温情2024-12-19
- 年轻干部当以“长风破浪”之志勇毅前行2024-11-28
- 淬炼硬核内功 争当新时代答卷人2024-11-25
- 走好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2024-11-22
- 聊诚评|凝聚基层合力 激发振兴活力2024-11-22
- “三笔”构绘基层干部“公正画像”2024-11-15
- 基层奋斗:点亮希望之光,铸就时代辉煌2024-10-22
- 基层:生活的大熔炉,智慧的活源泉2024-09-26
- 以实干实绩实效推动基层减负2024-09-23
- 夯实“基层之治”,书写“基层篇章”202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