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喇叭”,让乡村好声音“声”入人心
“‘大喇叭’播送的内容既有党的乡村振兴政策、农业科技知识,还有乡土气息浓厚的民歌戏曲。这样接地气的广播,俺乡亲们可喜欢听啦!”2月8日,在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协合乡插旗峪社区,村民一边听着村头的广播,一边聊着“大喇叭”发挥的积极作用。
据报道,去年来,武陵源区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不断创新宣传载体,依托覆盖村(社区)及主要景区(点)的“大喇叭”,第一时间把党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政策传进千家万户。
曾几何时,乡村“大喇叭”是农村群众了解外面世界的最为重要的窗口,早晨,村民在“大喇叭”声中起床做饭,开始一天的劳作。傍晚,在“大喇叭”声中收工回家。哪一天村头的“大喇叭”如果没有响,村民心里都感觉空落落的,似乎缺少一点什么。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视、手机当慢慢进入千家万户,“大喇叭”在农村也逐渐式微,不少地方更是销声匿迹。
近年来,在不少农村地区的“大喇叭”因为传播速度快,能够在第一时间把信息传递给村民,而且便于村民一边劳作,一边收听等优点,“大喇叭”在不少农村地区又重新响起来。特别是在近段时间的疫情防控中,“一喊到底”的“大喇叭”的重要性更是凸显。“大喇叭”的重新焕发青春,估计和当今留守在家的农村群众大多年龄较大,对新媒体掌控能力较差,对“大喇叭”这种信息传统方式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有莫大关系。
为了让乡村的“大喇叭”传递更多的好声音,并且达到“声”入人心的目的,武陵源区专门组建“武陵源大喇叭”栏目组,抽调4名业务骨干,负责节目编辑播送,开办了一周新闻回顾、好人好事分享、老百姓讲白话、疫情防控提示、送技术送法制下乡、每日歌曲分享等众多栏目。同时,穿插戏曲、小品、评书、人物故事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广播节目。这样寓教于乐、接地气的好声音,确实能够很容易达到“声”入人心是目的。
在传媒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喇叭”依然是与基层群众距离最近、最接地气的宣传载体,能发挥特有的宣传优势与作用,及时把党的好声音传递到城乡,传递到老百姓的心头,真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文/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