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招聘“扒”隐私,“能”得到什么?

2019-04-30 19:07: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鞠达

  谈起面试求职,很多人不约而同的心中一紧,求职者多数想的是如何让用人单位感觉满意?在如此战战兢兢状态,用人单位“大胆”的追问下,我们也许很“无奈”的回答一些隐私问题。作为求职者自然会很“不爽”,那敢问用人单位,又“能”得到什么呢?

  近日,有一则关于招聘“扒”隐私的新闻,引起不少人的共鸣,因为很多人在就业过程中都会被问到“父母是什么职业?什么时候要小孩?购房是用贷款还是全款?”等等隐私问题。用人单位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招个“没包袱”的人,能够全心全意的服务于单位发挥最大效能,但是真的就能够“如愿”吗?其实一个人的能力主要是在工作过程中体现的,作为单位更应该懂得在工作中发掘人才、利用人才。没有好的平台,再优秀的人才也将成为庸才,企业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企业内部平台建设上,有青山在,岂能没柴烧?

  作为用人单位把好“入门关”是必要的,怎么“把”那绝对是有学问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如果抱着“高高在上”的姿态,那优秀人才岂能会“就范”?更何况是问及“隐私”的问题,我们岂能忘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用人单位首先应该明白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聚集,“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句古话就是对此的最大解释。另外,用人单位心里应该清楚《劳动合同法》这条底线是不能践踏的,用人单位有权询问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但是是否已婚已育、是否有老人赡养等问题都属于个人隐私范畴,是无权要求劳动者告知的。

  总之,作为用人单位要摆好自身的心态,抛却那种“拿来即可用”的思想,要明白人才的识别不是在“一时”,而是在“过程”中发现的,这要就要求用人单位注重加强内在平台的建设,在培养、利用人才上下功夫;另外,如果过渡的关注于“解剖”应聘者,在那“一时”寻找的所谓“包袱”也许是偏离真正关注的“误区”,不仅不能降低成本增加效能,而且会引起更多的争执,对用人单位的社会评价造成不良的影响。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