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引导理性消费 治旅游“被购物”顽疾

2019-02-26 13:15: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上官鹏

  近日,云南西双版纳。孙先生在当地报团旅游时,车上导游反复劝导购物,且语气很不客气,称希望看你们开心提东西出来,“让我看到你们的情谊。当地旅游局已介入调查。(澎湃新闻,225日) 

  打开各大旅游网站,搜索去云南的旅游团,8日3312元四飞、62540元双飞等噱头的团名琳琅满目,而从北京飞云南昆明的机票,4个人光往返都不止4000元,更别说住宿、餐饮、景点门票和导游的工资了。很明显,这样的团如果没有购物,旅行社可以赔到连自己都不认识了。 

  由于国内旅行社准入门槛低,旅游行业“僧多肉少”,竞争激烈,导致旅游团的报价被压得一低再低。旅行社发低廉的旅游团,利润就要靠其他方面来弥补,如合同上长长的自费项目单,到旅游目的地还要收一笔数目不菲的司导服务费,以及带着游客逛各种购物店,走哪哪都是“购物天堂”。 

  “购物团”的形成是旅行社的一种无奈之举,其实在某些方面也是旅行社给自己下的一种“赌注”。一个团中只要有几名出手阔绰的“大佬”,消费数目可观的话,那其他人即使不购物,旅行社也会赚的盆满钵满,但要是全团没一个有购买力的,那只能旅行社全程买单,可谓是“损了夫人又折兵”。有些旅行社赔怕了就把团的购物能力与导游的业绩挂钩,这就迫使导游们集思广益,扛起提高游客购买力的大旗。但不幸的是这个“刁导游”是个菜鸟,不但没能将游客洗脑,反而成为全团“公敌”。旅行社、导游和游客三者复杂的关系和矛盾编织成了国内旅游市场的交错杂糅的大网。 

  现行的旅游法也显得含含糊糊,其中规定,旅行社组织、接待旅游者,不得指定具体购物场所,不得安排另行付费旅游项目,但是,经双方协商一致或者旅游者要求,且不影响其他旅游者行程安排的除外。这就导致了在法律上很难强制规范旅游行业,对于打擦边球的旅行社,监督上也是难上加难。对此笔者认为,除了进一步完善旅游法之外,对消费者的引导和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旅游不是廉价市场,而是一个有着高端文化需求的市场。对于引导游客理性消费方面,首先,强化监督,让整个旅游市场透明化。旅行社不单单要提供旅游产品,更要提供生产成本、市场价格等,让游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理性的分析。其次,针对参差补齐的旅游市场,要善于利用电视、网络、社交平台等,对消费者广泛宣传旅游注意事项,让其擦亮眼睛,切莫贪便宜,谨防“购物团”的侵害,理性选择旅行团。最后,要引导“被购物”的游客妥善处理问题,让其冷静处理矛盾,理性收集证据,及时与组团社进行联系和反映。 

  旅行本是放松自我,陶冶情操的一种娱乐文化活动。现在旅游市场污浊混乱、病态百出,是时候给旅游市场喂点“特效药”了。 

责任编辑:张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