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13岁网游少年之死,留给我们什么警示?

2018-10-12 11:32: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王冰

  8月30日凌晨,13岁的南通少年徐锦(化名)坠楼身亡。少年之死,被其家属归因于一款名为“吃鸡”的游戏。(10月10日,《中国青年报》)

  一名花季少年就这样“离开”了,不仅让他的家人陷入了深深的悲伤,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网游致瘾危害性的争议。据悉,网游少年的母亲表示要起诉游戏公司,声称要“告得游戏公司破产”。在她看来,孩子从小喜欢模仿游戏,“吃鸡”游戏的设定对喜欢模仿的未成年人很容易造成误导,希望通过媒体报道,引发社会共同关注,验证孩子自杀、自残行为与玩网络游戏之间的关联性,以防更多未成年人受害。

  不可否认,近年来网络游戏一直都是个敏感的话题,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也不少。网络游戏具备即时奖励机制,在设计上契合心理诉求,青少年心智不成熟,又缺乏自控能力,难免容易沉迷其中。然而,国家早就制定了防沉迷游戏规则,对未成年人的限制更为严格,那为何少年竟然可以持续玩这么长时间?按照规定,以未成年人身份注册后,防沉迷系统会限制玩家每天3小时的游戏时间,之后会强制要求下线,但不少玩家表示,“吃鸡”手游可以通过微信和QQ两种方式登录,不但可以换号换区继续玩,甚至还能让未成年人以成人身份验证而不被发现。

  那是否全都是游戏的问题?其实也不尽然。在少年母亲的眼中,孩子很懂事,不仅活泼好动,爱踢足球、打乒乓球、玩滑板、堆积木,还爱读课外书,相比其他家庭并没有给孩子太多学业压力,对孩子的成绩也没有过高要求。可在报道中,徐锦的父母在接到“孩子在抢救”的电话时仍远在南非,且在这之前竟从未听说过孩子玩“吃鸡”游戏。虽然每逢寒暑假会带孩子四处度假,但平时却缺少足够的陪伴,当发现孩子有沉迷游戏的“苗头”,便强硬地把家中电脑搬走,反而促使了孩子喜欢“偷偷”玩游戏。

  可见,之所以孩子会沉迷网络,家长和游戏运营方都有责任。一方面,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确实有一些疏忽,缺少足够的陪伴和教育,忽视了与孩子分享快乐与烦恼,难以满足孩子的心灵需求,导致孩子只能借助游戏来获得心灵补偿。另一方面,游戏运营方也没有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让未成年人很容易通过规则漏洞,长时间在线游戏,使得防沉迷系统“形同虚设”,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游戏也在飞速扩张,阻止孩子完全脱离游戏并不现实。笔者认为,我们在为少年逝去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有所警示。游戏开发商、运营商要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检讨反思,及时修补游戏中的漏洞,严格落实防沉迷游戏规则,不能为了谋取利益最大化,诱导未成年人延长游戏时间;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对于游戏要正确引导和控制,多倾听孩子心声,多疏导孩子情绪,多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不至于沉迷游戏、无法自拔,能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