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必修课之“德”,一直在路上

2018-10-12 11:25: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杜岩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围绕着“立德”这个主题,通过深入地解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当中的用典,来深入地学习和领会他的关于新时代立德、修身的讲话。 (2018年10月11日,《光明日报》)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是一面旗帜,更是一种信仰,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道德要深深地植根于人的心里。为人需要品德,从政需要官德,治国需要每一个人都有内化于心、外现于行的核心价值观,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德”字,崇德、明德、修德是个人乃至民族道德养成的必修课。

  所谓崇德,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人而无德,行之不远。古有尊师重道的程门立雪,敬重长辈的孔融让梨,谦虚团结的负荆请罪,今有荒山变森林的塞罕坝精神,一朝上岛一生卫国的守岛英雄。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理论,更应将其与实践相结合。

  所谓明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是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要承担的责任,古有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也写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见,在当下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公民、企业还是国家都应时刻将道德作为标杆和旗帜,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对基本道德底线已形成共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一些如孝敬父母、尊重他人、清正廉洁、关爱生命等基本道德准则,每位公民都应当遵守。

  所谓修德,既要学有所得,又要践行所学,做到“知行合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干部提出的要求,除了工作需要之外,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克己奉公,清正廉洁,时刻保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醒意识,自觉净化自己的朋友圈、微信圈、生活圈、交友圈、娱乐圈,做到慎独、慎微。近年来,关于道德的讨论从未停止,我们不得不更加辩证地来审视当下国家的社会道德情形。我们耳闻太多关于道德的新闻事件,如:小悦悦事件,大学生药家鑫杀人案,一系列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等等,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我们的价值观,面对这些谴责,令人心痛,国家如何推进发展,社会如何和谐稳定,人民如何安居乐业……这些问题更应值得深思。如果作为现代制度得以正常运行的道德基础结构被破坏,则必然会造成公民信心的丧失。一旦底线失守成为常态,我们将付出巨大代价,不论是每个人还是整个社会,而崇德、明德、修德这堂必修课的学习也应该一直在路上。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