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填平教育公平的鸿沟

2017-08-08 17:12: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丁恒情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的大学。你像我这种中产阶层的孩子,衣食无忧的,而且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学子或者农村的孩子所享受不到的……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8月5日《澎湃新闻网》)

  “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念曾激励着无数贫寒子弟发奋苦读。特别是在以儒家文化为底色的文化圈中,教育的功利性与目的性备受推崇。旧时代,教育的指向性很明确,是出仕,是做官,是改变个体与家族命运的强烈诉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很多读书人一生追求的目标;现代社会,职业纷繁多样,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行业、新职业层出不穷,读书的路径指向不再是唯一的入仕,但教育的主流观点还是出人头地、改变命运。

  然而,近年来“寒门难出贵子”却似乎成为舆论忧虑的社会现象。据澎湃新闻对全国40名高考状元的问卷调查显示,40名高考状元中6位状元来自农村,其余85%的状元均是城镇户口。此外,父亲是公务员的状元占比35%,母亲为公务员的占比22.5%,远超其他职业。教育公平,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我们看到,随着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上学难、上不起学”的问题得到缓解,但“上好学”的问题却日益突出。特别是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明显拉大,促进教育公平更是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从此次调查结果来看,农村状元占比仅仅只有15%,对比之下,自然显得有些苍白和单薄。但数据背后,体现的是对改变命运的渴望,对教育公平的呐喊。

  难道寒门真的再难出贵子?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早早体会到生活艰辛,有强烈改变命运的朴素愿望,虽然他们想要考上理想的学校,往往要付出比城市孩子更多的努力,但是他们一直在努力;虽然他们起点不如城市孩子,也无法像城市孩子那样,有机会参加各种兴趣班,以及享受到发达、充足的信息优势,但是他们一直在努力。正如多数寒门状元所说:家庭背景差距可以弥补,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反正都要靠自己。

  当然,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显着特征。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作出明确的制度安排,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按照党的十八大的新要求,当前重点是继续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尤其是财政投入为主的公共教育资源,坚持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积极推进困难地区办学条件尽快达到国家基本标准,不断完善国家教育资助政策体系,使其有效全面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困难群体。

  教育关系千家万户的前途命运,所涉及的利益也最为复杂。教育改革难以一蹴而就,教育公平无法一朝实现,而需要一点一滴的不懈努力。当更多资源参与进来,更多举措配套跟进,公平的鸿沟就会在一砖一瓦的构建中逐步弥合。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