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品读“太行新愚公”的“严实真”精神

2016-06-15 17:48: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张娜

  北京6月12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2016年06月12日 新华社)

  羊肠险径上的探索,乱石荒坡旁的谋划,实验室里不灭的灯光,苹果树下耐心的身影……这些都刻印着一个共产党员坚实的足迹。在巍巍太行山下,李保国这个“农民博导”成为了众人谈论的对象,学习的楷模。因长期忘我工作,他倒下了,年仅58岁。被称作“太行新愚公”的李保国同志,其身上的“严实真”精神值得我们去品读和学习。

  对自己,“严”字当先。“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李保国同志本着“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一缸”的原则,毅然放下教授的架子去读博士。对于已经大学毕业20年的他来讲,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但也正是李保国同志这种刻苦钻研、勤学奋斗的精神,让他在科研领域有了多项成果。正是他高超的专业技能,让乱石堆积、杂草丛生的荒岗野岭变成了“太行山上最绿的地方”。这个被叫做“农民教授”的共产党员,真正是无愧于心,无愧于农民。

  对工作,“实”字当头。李保国同志有个“李疯子”的绰号,正是源于他对工作的那番痴迷,那番疯狂。他刚上班就积极响应学校号召,一头扎进了太行山,这一扎就是30几年。“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啃干粮”,这是他在初到前南峪的真实写照。“跟着星星月亮走,锅灶支在托梦沟”,这是他在洪灾过后的岗底村的工作缩影。他长期扎根在基层,奔波于平原和田野之间,很少回到温馨的小家。但正是他这种“不疯魔不成活”的实干、疯干,打造出了远近驰名的“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闪光品牌,也彻底改变了山区“旱、薄、蚀、穷、低”的面貌。

  对群众,“真”字在心。作为一名农业大学的教授,李保国心心念念的都是农民的事儿。常年野外的风吹雨打,让李保国面色黝黑。他自嘲是全国最黑的教授,但在农民眼里,李老师最美。“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李保国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群众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承诺。李保国同志用真实的科研成果,向群众回答着“见不得别人穷”的誓言。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该“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就该学学李保国同志的“真心实意”,一切只为了群众得实惠。

  李保国同志是教授,是科技财神,更是农民的“恩人”,他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河北大地上,让千万山岭披上了绿装,让千万农民摆脱了贫困。逝者已矣,惟愿一路走好!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