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挂靠”出来的环评无异于造假

2014-04-02 15:07: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张玉婷是石家庄某环评机构的环评工程师,在化工厂做了11年技术工作后,于2007年进入环评行业,并通过环评师职业资格考试,成为一名专职环评师。跟以前的工作相比,她很喜欢现在做环评工程师的状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收入比以前高不少。令她不平衡的是,很多人以另外一种方式进入环评行业:挂靠。(4月1日《中国经济周刊》)

  挂靠,显然不是一个新词了,但在期盼青山绿水蓝天的当下,“环境影响评价”的挂靠,多少有点出乎我们意料。根据环保部发布的 《建设项目环评资质申请指南和管理办法》,一家机构要取得环评资质,最核心也最难”的是环评师职业资格证,这证很稀缺。所以,很多人考这个资格证,不是热爱环保事业,只是为了“出租”资格证,挂靠到环评机构,每年拿3—6万元的挂靠费。

  毋庸置疑,环评报告理应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它必须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以及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否则,就背离了环评的初衷,其后果也极其可怕。可是,在环评师乱象下,那些环评报告又有几多可信?

  环评报告弄虚作假、“猫腻”多多,已经屡遭诟病,这几年,媒体也屡屡曝出一些项目在环评上的诸多问题。事实上,在建设单位—环评机构—审批部门—评估单位—政府部门之间,早就滋生出一条灰色利益链。环评,不仅是一些人租证赚钱的途径,更是一些官员寻租的机会,试看这些年,有多少环保官员纷纷落马,其中更不乏环保系统的腐败窝案串案。

  环评机构成为一些业主单位“打通环评关节”的“雇佣军”,早就是行业“潜规则”了,而“雇佣军”再去“雇佣”那些挂靠的环评师,如此出台的环评报告,会站在公众的立场吗?会站在环保的立场吗?更因为现在很多环评均属“闭门环评”,缺乏公众参与和监督,当然频遭质疑。2013年10月底,环保部公布了34家环评机构和58位环评工作人员的违规行为和处理决定,其中环评机构“借证”和环评工作人员“提供虚假材料取得环评工程师登记”的近一半,可见问题是多么严重。

  环评,着实是一个神圣而严肃的事业,针对环评师领域的乱象,亟需大力规范整饬。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建议修改《环评法》,在项目环评、规划环评的基础上增加对国家、部门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和政策实施战略环评,落实环评结果执行的监督和管理制度,明确环评人员和决策者对环评结果和环境决策影响的终身负责制——在不单纯以 GDP 论英雄的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对地方进行必要的环保体系考核,对环评专业人员,也要以铁的制度来使他们对签的名、盖的章终身负责,要让他们知道,环评这碗饭不是那么好吃的,吃不了就要兜着走!(山东商报 吴杭民)

责任编辑: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