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子钱”是一张如影随影的网
投稿邮箱:lwpinglun@126.com
作者:王传言
28日,武汉的蔡小姐接到电话,自己的一位大学校友6月1日在襄阳结婚,邀请她参加。考虑到来回路费,加上自己早有安排,于是她发短信向校友道歉,没想到校友直接让蔡小姐把钱打到他发过来的账号上。(5月30日《长江日报》)
“随份子”在中国大行其风,颇具有中国特色。从根源上讲,这与中国儒家文化中特别重视“面子”关系密切。因为别人都去了,也随份子了。于是,自己假如不去的话就觉得“面子”上过不去,感觉不好意思。只好硬着头皮进行“破财”行为。在中国,这种形式已经逐渐演变成人际交往的一种惯性和常识。但是,像蔡小姐这样的遭遇也着实让人感到难受,不过,假如当年蔡小姐结婚的时候,人家来过,还必须得给人回礼,这也没有啥好说的,礼尚往来嘛,但是,“随份子”发展到如此境地,也直接可以称之为惊天地泣鬼神了吧!
社会学者表示,“随份子的起源和农耕文化密切相关”。在农耕时代,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盖房子、娶媳妇是大事,仅靠一家一户难以完成,形成了凑份子的模式,每户人家都送点儿礼、出点儿钱,帮助这户人家渡过难关,这是一种原始的互济互助的形式。从农耕时代开始,到21世纪的今天,随份子依旧风光不减。尽管可以说与农耕文化有关,但却还是“面子”思想作怪,导致的实际结果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往往还会造成经济上的困窘。
原本,“随份子”本来是一种正常的人际交往,是维系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培根曾经说过,没有情义的社会就是一片繁华的沙漠。在礼尚往来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融洽,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一个有人情味的社会有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但是,“随礼风”盛行,容易造成互相攀比、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更令人担忧的是“随份子”可能演变成变相的“行贿索贿”,成为一部分人敛财的一种手段。
于是在整个社会中就形成了这样那样的形式,比如结婚要请人,这也是学问。有的人不熟悉,要不要请,请了人家可能不高兴因为要“随份子”。不请人家也可能不高兴,因为觉得你不重视人家。可见,中国人就生活在这样的“面子”世界中,时时刻刻都在顾及自己的“面子”是不是得到别人的重视,自己的“面子”会不会被别人看不起。而与实际的生活却往往搞得很糟糕。从西方社会看,这样的观点真的是中国特色的,一个人的事情就是一个人的事情,与乡邻其实原本就没有什么关系。仅仅是为了“面子”,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过去是经济不发达,生产力不高的情况下,“随份子”是为了共度难关的原始互助形式,到了今天俨然已经演变成“敲骨吸髓”的变相工具,人们嘴上不会说什么,那就是为了顾及“面子”,但在内心深处却是“怨声载道”,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在移风易俗,破除旧思想,与时俱进的今天,“随份子”的现象到底能不能改善呢,到底能不能走上文明开化的道路呢?从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看,“随份子”是一种制度安排,是非正式制度的形式,它的变迁需要的时间会很长,不是行政等命令方式强制就可以解决的。
在此,除了政府部门应多加引导,在全社会提倡简朴的社会风气,比如多兴办公益婚礼、集体婚礼等;同时对领导干部严格要求,禁止大摆宴席,铺张浪费。在农村移风易俗,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减少随礼的名目,降低礼金标准,把反对大操大办纳入到村规民约中加以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在具体的行事过程中,做出一种“上行下效”,以身作则的态度,这样,不仅仅从上到下,也会从下到上才能将“随份子”的现状进行慢慢的改变,从而可以嗅到所谓文明社会的精神内核。
- 祝福不该被“份子钱”量化2018-10-22
- 岂能让“无事酒”阻了小康路2016-07-21
- 收快递“份子钱”操之过急了201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