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向马路上的创新学习

2013-03-25 16:32:00 来源:山东商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昨天的编前会上,一个选题很“新鲜”:春天来了,野菜上摊。我们的记者跑了多家农贸市场,给大家有图有真相地介绍了20多种野菜。我们差点把这个当成单纯的服务性报道放到消费版上去,但大家充分论证后认为,这是很新鲜的新闻,有图有味道,应该在新闻版上大大方方、生动形象地做!我们最后把对这个贴地气的新闻操作的评价上升到了创新的高度,当您在今天的本地版面上看到这个报道时,请鼓励一下我们这点小小的好奇心吧。

  对“野菜新闻”的误解和拯救启发我们:要对身边的一切保持足够的兴奋,要善于发现变化并讴歌变化。认识达到了这个高度之后,我终于为自己最近对济南道路上的一些创新和变化找到了讴歌的理由。相信当你看到“可变车道”的时候,也一定会和我一样对这个城市的“道路新政”惊讶一番:原来,司空见惯的道路拥堵背后,还有这么大的学问,还会有这么大的创新空间;某个早晨,当您开车在路口左转弯,忽然发现一夜之间多出了一条左转车道,当时的心情估计会跟中奖差不多吧!我甚至借用我同事的感慨给孩子上了一课:看吧,我们每天都走的马路,还有这么多创新的地方,创新无处不在啊,孩子,学习也是这样!

  人的想象力真是很美妙的东西。我们干报纸的,说到底也是靠想象力吃饭的。当然,新闻本身是不能靠想象力的,但如何发现新闻、如何从新闻中发现核心要素、如何把事实整合成为思想,这就需要点想象力了,学术点讲,这就是创意的范畴了。创意无处不在,但不能指望每个都惊天动地。期盼新闻行业里出个乔布斯,以绝对性的领先和超越扭转整个行业面对新媒体的纠结和被动,这是一个善良的愿望,显然可能性不大,但这个行业日常的、琐碎的工作其实都是创新性的,我们的努力和勤奋更多地体现在持续不断的小改小革上。过去,每逢报庆日、报庆月,我们都咬文嚼字地琢磨一个主题,但今年,我们改了路数,正式给这个出生在植树节的报纸定下了“生长”的理念,并把一份报纸的生长和一个国家的生长联系在一起,以媒体的视角来展现大国向上的力量,做出了一份《中国生长报告》,这些创意让这个报庆月过得很充实; 我们一个同事在编委会上爆料说,在公园里看见有人往大树的底部缠胶带纸,说着说着,我们就创意出一个“身边的为什么”来。别小看这个栏目,我们一方面解疑释惑,一方面还总结出“应知未知的也是新闻”这个理念来,这就是创意的功能啊;我们的《眼界周刊》在全国两会的氛围中连续做出“两会读本”、“90后登场”和“给政府机构起名”三个专题,这种创意所带来的附加值也着实让我们小小地骄傲了一下。

  马路上的创新,这些并不伟大但足以改变人们的麻木感的的智慧,一定是出于职业习惯,一定是发自热爱,一定是源自一种责任感。用“马路新政”的这些基因来看待新闻工作其实也很合适。我们和同行们都是创意产业中的一员,这个工作,每天都是新的,每个环节都以求新求变为基本目标。通俗点说,这是个很刺激的工作,每天都有新鲜感,每天也都有内疚感。评报,这是我们最日常的工作,其实就是寻找和论证这点成就感和失落感的过程。很多时候,看到同行的优秀创意,发自内心地欣赏和佩服,然后马上安排学习、研究;当然,很多时候,我们也会为自己的小创意激动一下。报社内部有个“采编亮点奖”,就是奖给这些创意的。

  就像我们每天都得过马路并不时抱怨一下交通拥挤一样,做报纸也是这么一个平常得成为习惯并不时伴有纠结的工作。好在和我们经常会对身边的变化发出一声惊呼一样,报纸的成就感和新鲜感也存在于日常的亮点和感动之中。庸常是生活的常态,但诗意地、有追求地呈现生活是我们惯常的工作,就像马路上的创意,不经意间会温暖地感动你我。向身边每一个庸常的创新学习,用创意的理念来解释“报纸为什么这样”,真有一种诗意的成就感啊!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