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登高见秋深,敬老见心安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诗句穿越千年风霜,依旧在每一个重阳时节唤起人们心底最柔软的牵挂。这个诞生于农耕文明的节日,早已超越了登高、赏菊的表层仪式,沉淀为中国人血脉中关于敬老、思亲与生命传承的精神密码。在岁月流转中,它既保留着传统的温度,又在新时代生长出契合生活的内涵,让每一份牵挂都有处安放,每一次陪伴都掷地有声。
重阳的核心底色,是对“老”的敬畏与温情。不同于其他节日的热闹喧嚣,重阳的仪式始终围绕“长者”展开,这并非简单的伦理说教,而是对生命历程的深刻体恤。从古人为长辈祈福延寿的虔诚,到如今晚辈陪老人闲话家常的暖意,不变的是对岁月沉淀的尊重。老年人是家庭的根脉,是时光的见证者,他们的经验里藏着生活的智慧,他们的记忆中装着家族的温情。重阳的意义,便是提醒我们慢下脚步,把目光从忙碌的生计中收回,用耐心回应他们的絮叨,用陪伴温暖他们的晚年,让“敬老”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细微行动。
重阳的精神内核,是对“亲”的眷恋与守望。“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怅惘,道出了重阳最深沉的情感底色——团圆。在交通不便的古代,登高远眺是对远方亲人最真挚的思念;在通讯便捷的今天,一通电话、一次归家,依旧是化解乡愁的最佳良方。这种对亲情的执着,早已刻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重阳不是强行捆绑的道德枷锁,而是自然流露的情感需求,它让我们在追逐远方的同时,不忘身后的港湾,在步履匆匆中,留存一份对家人的牵挂与责任,让每一个家庭都因这份守望而更加坚实。
重阳的时代新意,是对“传承”的接续与践行。传统节日的生命力,在于其能与当代生活同频共振。重阳的习俗并非一成不变的古董,而是在传承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形式。不必非要登高望远,楼下的散步亦是与秋景的相逢;不必执着于插茱萸,一顿亲手做的饭菜更能慰藉人心。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刻古人的仪式,而是汲取其中的精神内核——对长辈的关爱,对亲情的珍视,对生命的敬畏。当这些理念融入日常,当敬老爱亲成为社会常态,重阳便不再只是一个节日,而是滋养民族精神的文化养分,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
重阳如一枚温润的玉佩,被岁月打磨得愈发醇厚。它不张扬,却自有力量;不喧嚣,却自有温度。让我们在这个秋日,把敬老藏进细节,把牵挂放在心间,让传统的光芒照亮当下的生活,让每一个重阳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串联亲情与温情的美好节点。(文/李月晖)
- 聊诚评|齐鲁饭香映重阳:老年幸福食堂的敬老答卷2025-10-22
- 聊诚评|让爱在重阳长长久久2024-10-11
- 聊诚评|重阳节:温情映照尊老敬老新风尚202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