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从“记得住”到“过得好”——让尊老敬老落在生活细节里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重阳节将至,社区里又见志愿者们为老人理发、义诊的热闹场景。这样的温馨画面值得点赞,但我们在感受温暖之余,也不禁思考:尊老敬老,如何从特定节点的“集中表达”,细水长流地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尊老敬老的深意,远不止于节日的问候与物质的馈赠。它更体现在,我们是否真正看见并回应着老人们随着岁月变迁而产生的真切需求。今天的老年群体,已然不同往昔。他们中,有的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在朋友圈分享生活;有的渴望继续参与社会,实现晚年价值;也有的面对日渐迟缓的行动,期盼着更安全、更便利的生活环境。这意味着,我们的敬老之道,需要从“记得住”的层面,升华至让他们“过得好”的追求。
让敬老,体现在“听得懂”的耐心上。与父母沟通,我们是否常常失去了儿时他们教我们说话的那份耐心?当他们反复询问手机功能,或念叨着陈年旧事时,一个温和的解答、一次专注的倾听,远比一句“说了您也不懂”更让他们感到尊严。放慢语速,俯下身段,让交流的桥梁因理解而畅通。
让敬老,融入“无障碍”的细节里。尊老不仅是家庭责任,更是全社会的文明标尺。它可以是社区楼道里的一盏更明亮的灯,是公共卫生间的一个稳固扶手,是超市货架上清晰放大的价签,是医院里一条优先的“爱心通道”。这些看似微小的改造,为老人的生活扫除了“磕磕绊绊”,铺就了安全与尊严之路。城市的温度,正是在这些“无碍”的细节中,让老人感受到了“有爱”的尊重。
让敬老,落脚在“有作为”的舞台上。许多老人拥有的不仅是闲暇,更有积淀一生的智慧与技能。社区不妨搭建平台,邀请退休教师开办公益讲座,请老工匠传授手艺,让银发志愿者参与邻里调解。当他们从被照顾的角色,转变为知识的传播者、社区的建设者,这份“老有所为”的成就感,是对生命价值最高的礼赞。
让敬老,扎根于“不缺席”的陪伴中。再丰富的物质,也无法替代情感的温度。“常回家看看”不应只是一句歌词,而应是生活的实践。一次团圆的晚餐,一场偕同的散步,甚至只是一周几次规律的电话,都能驱散暮年的孤独。在数字时代,帮父母跨越“数字鸿沟”,教会他们视频通话、扫码支付,让他们在便捷中与世界保持联结,这也是这个时代特有的孝行。
尊老敬老,既需要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也需要付诸行动的切实支撑。它不追求一时一刻的轰轰烈烈,而贵在一朝一夕的体贴入微。当我们把对他们的爱,化解为一次耐心的倾听、一个安全的扶手、一份发挥余热的机会、一段高质量的陪伴,便是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训,化作了滋养社会文明的甘泉。一个理想的社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更应是所有成员都能安心漫步的人生花园。让我们共同努力,于细微处见真情,在平常中守初心,真正让每一位老人都能从容、体面、幸福地安享晚年。(文/曹晓茹)
- 聊诚评|弘扬尊老敬老美德 构筑温暖和谐社会202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