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筑牢乡土根脉 以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这个“魂”,便是源远流长、生机勃勃的乡村文化。当前,以乡村文化书屋、农家书屋、民俗馆、文化大舞台等为代表的文化载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的文化生态,为乡土文明的赓续与创新注入澎湃动能。
书屋点亮心灯,涵养乡村人文底蕴
乡村文化书屋与农家书屋,是知识下乡、文化惠民的“神经末梢”。它们散落在村头巷尾,如同一座座微型的文化灯塔,照亮了农民的精神世界。过去,“看书难、看报难”曾是部分乡村的文化困境。如今,书屋不仅提供了农业生产技术、健康养生、法律常识等实用书籍,帮助村民掌握致富本领、提升生活品质,更通过引入文学、历史、哲学等读物,开阔了村民的视野,滋养了他们的精神家园。尤其对于留守儿童和老人,书屋提供了一个安全、有益的课外活动与社交空间。一些地方还积极探索“书屋+”模式,将书屋与电商服务、党员教育、儿童之家等功能结合,使其成为汇聚人气、凝聚人心的乡村文化综合体。书屋的活力,关键在于“用起来”。通过开展读书分享会、农业技能培训、亲子阅读等活动,让静态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动态的乡村实践,才能真正让书屋成为培育新型农民、涵养文明乡风的重要平台。
场馆留存记忆,激活乡村文化基因
乡村民俗馆、村史馆的建立,是对即将消逝的乡土记忆进行的一次系统性“抢救”。它们收集、展示着古老的农具、传统服饰、手工艺品、地方志、族谱以及承载着集体记忆的老照片、老物件。这些看似寻常的物品,实则构成了一个村庄独特的文化身份和历史叙事。建设民俗馆,不仅是将过去“装”进馆里,更是为了现在和未来“唤醒”文化的生命力。它让年轻一代能够直观地了解先辈的艰辛与智慧,理解家乡的历史脉络,从而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民俗馆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能够将静态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产品,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当然,民俗馆要避免成为冰冷的“陈列室”,应注重互动体验,邀请老手艺人现场展示技艺,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活动,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让乡村的历史文化真正融入当代生活。
舞台演绎新风,繁荣乡村文化生活
乡村文化展示大舞台,则是乡村文化活力最直观、最生动的体现。无论是节庆时分的传统戏曲汇演、民俗巡游,还是日常的广场舞、村民自编自导的文艺晚会,大舞台为村民提供了展示才艺、抒发情感、交流互动的公共空间。它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有效挤压了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的生存空间。更重要的是,这个舞台不仅演绎传统,更创造当代。许多反映精准扶贫、移风易俗、孝老爱亲等主题的原创小品、快板、歌舞在此诞生,它们源于生活、贴近群众,用乡音乡情讲述乡村新故事,传播时代新思想,成为引导价值、教化乡民的有效载体。文化大舞台的繁荣,需要专业文艺力量的“下沉”与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相结合,既要引入高水平的演出,也要激发村民自身的文化创造力,让舞台真正成为村民精神文化的“嘉年华”。
传承与创新并举,续写乡村文明华章
乡村文化的振兴,核心在于传承,出路在于创新。传承,意味着要对优秀的传统农耕文明、淳朴乡风、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进行系统性保护和活态化传承,让乡村文化的根脉得以延续。创新,则要求我们以现代眼光审视乡土文化,运用新技术、新媒介、新表达,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例如,利用数字化技术记录和传播地方戏曲、民间故事;将传统图案、技艺融入现代文创产品和乡村旅游体验中;鼓励和支持“新乡贤”、返乡青年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为古老乡村注入青春活力。
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润物无声的长期工程,通过夯实书屋基础、建好民俗场馆、搭好展示舞台,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能真正筑牢乡土文化的根脉,让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留住“形”,更能守住“魂”、凝聚“神”,最终实现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全面振兴。这既是时代赋予的命题,也是关乎民族文化根脉永续的深远考量。(文/张增印)
- 聊诚评|小镇冠军“炼金记”:强势引燃产业“满天星”2025-10-22
- 聊诚评|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稳预期、优环境、强动能2025-10-22
- 聊诚评|创新老年教育 提升老年人数字素质2024-06-14
- 聊诚评|探索人居环境整治路径 建设美丽家园2024-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