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双节“流量”变“留量”:齐鲁旅游烟火气滋养民营经济

2025-09-29 16:52:37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国庆节与中秋节的双重暖意,让齐鲁大地的旅游版图热闹起来。“齐鲁1号”列车里非遗展演引得游客驻足,台儿庄古城的外贸优品展台前人头攒动,青州古街的油纸伞下藏着满街烟火。这场旅游热潮不是短暂的流量狂欢,更像一场精准的“赋能仪式”,让扎根市井的民营企业在烟火气中找到高质量发展的务实路径。

  消费链条“串珠成链”:激活民生业态微循环

  旅游热带来的最直观变化,是民营小店的生意旺了。威海卫城片区因美食争霸赛日均迎客超6万人次,周边的海鲜馆子、民宿老板忙得脚不沾地;台儿庄古城的外贸优品展销上,外贸企业借着景区客流,把出口转内销的家电日销量提了3倍。游客的需求从“逛景点”延伸到“吃住行购”,让餐饮、住宿、零售等民营业态形成联动,就像散落的珠子被串成了项链。这背后离不开政策的“添柴加薪”。山东推出超3.3亿元文旅补贴,“半岛1号”游船还联动沿海4市推出300多项食宿优惠,游客凭船票就能享景区打折、酒店特惠。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民生赛道,既帮民营小微企业接住了客流,更让它们在忙碌中看清了市场需求,把短期收益变成了长期经营的底气。

  业态融合“老树新芽”:催热创新经营模式

  旅游市场的新期待,促使民营企业跳出“老路子”。济南曲水亭街的创业团队把绿豆汤盛在龙山黑陶碗里,配上方言明信片,硬是把家常小吃做成了网红IP;即墨古城的明代金库遗址被改造成文创综合体,二维码讲历史、直播间秀非遗,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这些变化不是刻意跟风,而是民营企业对“文旅+”趋势的自然适配。政策引导更降低了创新门槛。“好客山东·美食争霸赛”用“一市一美食”模式,帮餐饮企业挖掘文化内涵;“外贸优品进景区”活动则为外贸企业搭起内销桥梁,还提供小程序“两免三优先”扶持。旅游热成了最好的“试金石”,让民营经济从“卖产品”向“卖体验”转型,在融合中长出新的增长极。

  品牌底气“积沙成塔”:夯实长远发展根基

  双节的客流高峰,成了山东民营品牌的“展示窗”。凯瑞集团在旅游列车上推出的把子肉套餐成了热销品,银凤陶瓷借着景区展销让更多人知道了山东工艺;胶东花饽饽、老潍县布玩具等非遗产品登上列车,在互动中打响了名气。游客带走的不仅是伴手礼,更是对这些民营品牌的认可。这种品牌价值的积累,源于政策对“好品山东”的持续培育。从文旅IP打造到展销平台搭建,山东让民营品牌能借旅游流量“出圈”,更能通过常态化运营“扎根”。当游客口碑变成品牌信誉,民营企业就不再只靠低价竞争,而是靠品质和文化

  站稳脚跟,这正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底气。

  双节的烟火气终将散去,但旅游热留下的不只是营收数字。民营经济在承接需求中激活了活力,在业态创新中增强了能力,在品牌传播中夯实了根基。这份在烟火气中沉淀的成长,正是齐鲁民营经济行稳致远的底气所在。(文/李月晖)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