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薪火照山河:沂蒙精神里的抗战记忆与时代担当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当历史的烽烟渐渐远去,沂蒙山区的那片红土地上,依然镌刻着永不褪色的记忆。回望那段山河破碎、浴血抗争的岁月,沂蒙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奋起的征程,也诠释着抗战胜利的根本力量所在。
沂蒙精神,是战火淬炼出的军民鱼水情。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沂蒙山区420万群众中,有130多万人参军参战,20多万人壮烈牺牲,10万多名妇女参加了“妇女救国联合会”,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支援前线的重任。“沂蒙六姐妹”用双手日夜不停地碾米磨面、缝补衣物,为部队筹集粮草;“红嫂”明德英在八路军战士身负重伤、生命垂危时,毅然用乳汁相救,用朴实的行动诠释了“军民一家亲”的真谛;沂蒙母亲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在战火纷飞中抚养了80多名革命后代,自己的4个孙子却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这些平凡而伟大的身影,构成了沂蒙精神最鲜活的注脚——人民是抗战的根基,民心是胜利的源泉。
沂蒙精神,是逆境中坚守的信仰与担当。抗战时期,沂蒙山区成为八路军山东纵队、115师的重要根据地,是连接华北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枢纽。面对日军的“扫荡”“清剿”,沂蒙人民没有屈服。他们在山洞里秘密制造武器弹药,在青纱帐中传递情报,用“独轮车”推出了胜利的希望——据记载,仅在孟良崮战役中,沂蒙群众就组织了76万民工、10多万辆独轮车,为前线运送粮食、弹药,抢救伤员。“最后一碗米当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流传在沂蒙山区的民谣,正是沂蒙人民舍生忘死、支援抗战的真实写照。
沂蒙精神,是新时代续写辉煌的动力源泉。80年岁月流转,沂蒙精神早已超越历史,其“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内核,成为激励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纪念抗战胜利,不仅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要传承这份精神。在脱贫攻坚战场,有干部群众践行“开拓奋进”;在科技创新前沿,有科研人员秉持“艰苦创业”;在边疆守护与家乡建设中,有无数人坚守“爱党爱军、无私奉献”。正是沂蒙精神的指引,让我们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有勇气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书写民族复兴新篇章。
沂蒙山下,汶水汤汤;红魂永驻,薪火相传。80年前,沂蒙人民用热血与忠诚铸就了抗战胜利的丰碑;80年后,我们必将以沂蒙精神为指引,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续写属于中华民族的辉煌。(文/沙晓迪)
- 聊诚评|八秩沂蒙魂:从烽火到复兴的精神长歌202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