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山东“创新十策”:为高质量发展装上“强引擎”

2025-08-06 16:46:31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深水区,山东正以“十大创新”为罗盘,在科技创新的蓝海劈波斩浪。从实验室里的微观突破到产业园中的集群跃迁,从人才公寓的灯火通明到企业车间的智能迭代,齐鲁大地正上演一场“创新要素聚变”的生动实践,让高质量发展的引擎转得更稳、轰鸣更响。

 破茧:制度创新打通“创新堵点”

  创新的星火,最怕制度的“玻璃门”。山东以“十大创新”中的“制度创新”为撬点,砸掉“繁文缛节”的枷锁:科研经费“包干制”让科学家少填报表多做实验,“揭榜挂帅”机制让企业难题直达科研尖兵,知识产权“快速维权”让创新成果不被“搭便车”。在济南高新区,某生物药企曾因审批流程繁琐错失国际订单,如今依托“创新政策包”,新药临床试验审批时间压缩60%,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被彻底打通。

  制度创新的魔力,在于让“不可能”变“加速度”。山东建立的“创新容错清单”,为敢闯敢试者吃下“定心丸”;跨部门“创新协同办公室”,让企业的诉求不再“踢皮球”。当制度成为创新的“助推器”而非“紧箍咒”,齐鲁大地的创新土壤便愈发肥沃——2024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000亿元,同比增长28%,数字背后,是制度红利释放的澎湃动能。

  聚智:人才创新激活“第一资源”

  创新的赛道上,人才是最关键的“引擎零件”。山东打出“人才创新”组合拳,让“千里马”在齐鲁大地放开驰骋:顶尖人才“一事一议”,给足科研自主权;青年人才“筑巢计划”,提供拎包入住的公寓与子女入学绿色通道;技能人才“金蓝领”工程,让产业工人凭手艺登堂入室。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一支平均年龄35岁的“海工团队”,正是冲着“科研自由+生活无忧”的环境,扎根黄海之滨,破解深海探测“卡脖子”技术。

  人才的集聚,从来不是简单的“引进来”,更是“留得住、用得好”。山东在高校推行“人才双聘制”,让教授既能在实验室攻关,又能到企业当“技术顾问”;在各地建“人才飞地”,允许省外专家“周末来鲁搞研发”。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智慧,让齐鲁大地成为人才磁场——2024年全省新增高层次人才1.2万名,其中80%选择带项目落地,人才与产业的“化学反应”,正在催生更多创新成果。

 破壁:企业创新筑牢“主体地位”

  创新的根系,终究要扎在企业的土壤里。山东把“企业创新”作为“十大创新”的核心抓手,让企业从“创新追随者”变“出题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70%以上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建在企业;“链主企业+创新联合体”模式,让海尔、潍柴等龙头带着产业链上百企业“抱团攻关”。在潍坊,潍柴集团牵头的“氢燃料电池创新联合体”,用3年时间将发动机寿命从1万小时提升至3万小时,成本下降40%,改写了我国氢燃料商用车的技术格局。

  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更显经济韧性。山东推出“创新券”,让小企业能用财政补贴买高校的“技术服务”;建“专精特新”培育库,给隐形冠军企业配备“创新导师”。淄博某陶瓷企业,正是靠“创新券”对接山东大学团队,将工业陶瓷强度提升3倍,一举打入航天供应链。如今,山东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4万家,平均每天诞生1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创新的“热带雨林”已然成型。

  从制度创新的“减法”到人才创新的“加法”,从企业创新的“乘法”到各类要素的“聚变”,山东“十大创新”的实践,本质是一场“创新生态的重构”。当制度的藩篱被拆除,人才的智慧被激活,企业的活力被点燃,这场创新实践必将为山东经济注入更持久的动能,让“齐鲁号”创新列车驶向更广阔的未来。(文/张新栋)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