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帮老年人迈过“数字门槛”,让智慧生活不“留白”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当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日常生活,扫码支付、线上挂号、智能出行等成为常态,部分老年人却面临着“想扫码却分不清界面,想挂号却找不到入口”的困境。提升全民数字素养,需聚焦老年人的数字需求,以更贴心的服务、更适配的技术、更耐心的引导,让他们在数字时代不掉队,共享便捷生活。
社区搭台,让“数字课堂”更贴近实际需求。社区作为服务老年人的前沿阵地,应将数字教学融入日常服务。针对老年人认知特点,可将数字技能拆分为基础操作模块,每节课聚焦1项核心功能,降低学习难度。同时,编制简单易懂的操作口诀,帮助老年人快速记忆步骤。对于行动不便的群体,建立常态化上门帮扶机制,通过“手把手”指导,解决他们在水电费缴纳、健康码调取等高频需求上的难题。基层服务的关键,在于用贴合老年人接受习惯的方式,消除他们对数字技术的畏惧感,让学习过程更轻松。
技术弯腰,让适老化改造兼顾便利与选择。适老化改造不应止步于表面简化,而要从老年人的使用场景出发,提供更具弹性的技术支持。金融机构可优化自助设备功能,减少操作步骤,增加语音引导;医疗机构在自助服务终端保留人工辅助通道,确保老年人遇到困难时能及时获得帮助;社区智能设施可采用“传统+智能”双模式,让老年人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使用方式。技术的进步不应以淘汰传统服务为代价,而是通过多元适配,让老年人在数字与非数字服务间自主选择,既享便利又不失安全感。
家庭接力,用耐心构建代际数字沟通桥梁。家庭在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子女应摒弃“嫌麻烦”的心态,以鼓励代替指责,根据老年人的接受节奏循序渐进教学。从基础的通讯功能到生活服务类应用,逐步引导他们感受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过程中需理解老年人的学习焦虑,允许反复练习,通过正向反馈增强他们的使用信心。家庭的耐心与陪伴,不仅能帮助老年人掌握数字技能,更能让技术成为连接亲情的纽带,而非隔阂。
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本质是一场全社会的协同行动。社区的精准服务、技术的人文关怀、家庭的温情引导,三者缺一不可。这不是要求老年人被动适应数字时代,而是让数字世界主动向他们敞开怀抱。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全民共享”的数字文明,让每个群体都能在时代进步中感受到温暖与尊重。(文/刘晓颖)
- 聊诚评|“1元食堂”:山东乡村养老的温暖注脚202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