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聊城:让古籍从“沉睡”到“苏醒”的文化复兴路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雕版与宣纸的摩擦声里,藏着穿越百年的文化密码。在聊城海源阁,前来参观游学的孩子们握着棕刷轻轻一拓,宣纸上便浮现出古籍里的工整字迹——这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示,而是千年文脉与当代生活的温柔碰撞。当古籍走出尘封的“深闺”,当雕版印刷的沙沙声与孩子们的惊叹声交织,聊城正用一场生动的文化实践,诠释着“让文物活起来”的深层内涵。
从残破到新生:古籍的“回家”之路
海源阁的青砖灰瓦间,藏着一段跌宕的岁月。这座清末四大藏书楼中唯一的北方代表,曾坐拥28万余卷典籍,宋元珍本在书架上泛着时光的光泽。可战火硝烟中,楼舍损毁,典籍星散,留给后人的只剩“书尽楼空”的怅惘。
1992年复建之初,这里连像样的古籍复制品都没有,展柜里只有泛黄的老照片。而如今,走进数字化古籍展示馆,指尖划过屏幕,就能翻阅当年散落在海外的《四库全书》抄本——这背后是“归阁工程”的执着:专业团队循着史料线索,像侦探般追踪流散古籍的下落,用数字扫描让台北故宫的藏本“云端归乡”,用影印复刻让国家图书馆的珍本“分身还家”。当3000余种古籍通过技术手段“重返”海源阁,那些曾在战乱中漂泊的文字,终于重新找到了文化的“根”。
从书架到人间:让古籍“活”在当下
古籍的生命,从不在紧锁的书库中。在海源阁的研学课堂,中学生们穿着汉服诵读《论语》,声音穿过雕花木窗,与百年前杨氏家族的读书声隔空呼应;雕版印刷体验区里,退休教师王阿姨拓印完《金刚经》片段,兴奋地发了朋友圈:“原来古人的‘复印机’这么神奇!”
更令人欣喜的是“海源阁杯”青少年经典阅读大赛的热闹——2100余名选手把《诗经》唱成歌谣,将《史记》片段改编成情景剧,让古籍里的文字跳出纸页,变成可听可看可触摸的生活场景。就像许丽所说:“保护古籍不是做‘书呆子’,而是要让司马迁的笔、杜甫的诗,能解答今天的困惑,温暖现在的生活。”
如今的海源阁,早已不是孤芳自赏的私人藏书楼。它是老年人读经会的聚集地,是学者们研讨版本学的会议室,是外国游客了解中国典籍的窗口。当意大利汉学家在这里对着数字化的《齐民要术》研究古代农法,当本地网红用直播带网友“云看”古籍修复,那些曾被认为“过时”的文字,正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纽带。
从保护到传承:文化复兴的“聊城启示”
在这个短视频刷屏的时代,为何要费力气唤醒古籍?聊城的实践给出了答案:古籍里藏着民族的“精神基因”。《齐民要术》的农耕智慧,能为现代农业提供灵感;《营造法式》的营造技艺,在古建修复中依然实用;即便是《论语》里的“仁义礼智”,也能化作当代社会的相处之道。
聊城的秘诀,在于不把古籍当“文物标本”,而是视作“活态资源”。用数字化技术打破“看得到摸不着”的壁垒,让古籍在云端触手可及;用体验式活动消解“高深难懂”的距离感,让雕版印刷、经典诵读成为年轻人的“文化新宠”;更用“文旅融合”的思路,让古籍从书斋走向景区、从研究走向消费——当游客带着拓印的古籍片段作为伴手礼离开,带走的不仅是纪念品,更是一份文化认同。
古籍,是历史的馈赠,也是未来的指引。聊城让古籍走出“深闺”的努力,不仅点亮了这座城市的文化之光,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强大动力。当更多地方像聊城这样,把古籍从“深闺”请出来,让千年文字与当代生活对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河,必将在新时代奔涌向前,流淌出更动人的浪花。(文/王鹏)
- 聊诚评|啤酒节:点亮聊城夜经济的璀璨烟火2025-07-09
- 聊诚评|聊城:链式发展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2025-04-10
- 聊诚评|在时光褶皱里触摸聊城文脉2025-02-13
- 聊诚评|山东聊城:人才驱动制造业“硬核”崛起2025-01-16
- 聊诚评|聊城非遗:匠心传韵,梦回古今2024-11-01
- 聊诚评|走进聊城非遗的多彩世界2024-11-01
- 聊诚评|古韵今风,文化瑰宝的现代传承2024-10-23
- 聊诚评|以重点项目为支点,撬动聊城文旅产业大发展2024-10-23
- 聊诚评|发掘“两河文化” 助推聊城发展2024-10-18
- 聊诚评|金秋玉米喜归仓,聊城“慧”就丰收“新图景”202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