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在时光褶皱里触摸聊城文脉

2025-02-13 17:01:1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大运河的波光里,倒映着千年古城的文化密码。当晨曦漫过光岳楼的飞檐,临清驾鼓的雄浑声浪便穿透历史的烟云,唤醒沉睡的运河文脉。这座被京杭大运河滋养的城市,正以鲜活灵动的非遗图谱,铺陈出一幅永不褪色的文化长卷。

  在阳谷张秋古镇,木版年画匠人运刀如笔,将黄河泥沙沉淀的厚重化作朱门上的祥瑞。每道深浅交错的刻痕里,都藏着鲁西平原的四季更迭:春耕的蓑衣斗笠、夏耘的麦浪翻涌、秋收的谷仓满囤、冬藏的围炉夜话。这些朴拙的线条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农耕文明最生动的注脚。当现代印刷技术席卷而来,老艺人们固执地守着梨木与烟墨,让传统年画在文创市集中绽放新姿,印证着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文化基因。

  东昌府区的葫芦雕刻工坊里,匠人手持刻刀在浑圆的葫芦上起舞。一枚看似普通的葫芦,经过七十二道工序的雕琢,幻化为《八仙过海》的奇幻、《百子图》的吉庆、《运河胜景图》的壮阔。这种源自宋代的技艺,将儒家"格物致知"的智慧融入方寸之间,葫芦肚里乾坤大,刀锋之下天地宽。当年轻人把微雕葫芦制成车挂、茶宠,传统手作便顺着现代生活的脉络绵延生长。

  夜幕降临时,冠县柳林花鼓的铿锵节奏在广场上炸响。舞者身缚丈余鼓架,腾挪翻转间鼓槌翻飞,鼓点如骤雨倾盆。这项起源于明代戍边将士的技艺,经过六百年的淬炼,早已褪去战阵杀气,化作民间庆典的狂欢符号。当白发老者与稚龄孩童同台献艺,当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传授鼓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文化血脉的赓续。

  站在运河古闸斑驳的石阶上远眺,非遗传承如同运河水系般生生不息。从临清琴曲《平沙落雁》的清越,到茌平董庄中堂画的雅致;从东阿二郎拳的刚柔并济,到莘县温庄火狮的烈焰腾空,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明珠,正在乡村振兴的春风里串珠成链。它们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流动的史诗,在古今对话中重构着城市的文化坐标,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焕发灼灼光华。(文/李月晖)

责任编辑:吴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