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从尼山出发:文明对话的山东实践与人类共同价值的探寻

2025-07-08 15:00:25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当全球目光聚焦尼山,这座孕育了孔子的圣山,早已超越地理坐标的意义,成为不同文明相遇相知的精神驿站。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走过15载,从齐鲁大地的文化探索,成长为全球文明交流的重要平台,其背后是山东以儒家文化为根脉,践行“和而不同”理念的生动实践,更彰显着中华文明对人类共同价值的深刻思考与主动担当。

  文明根脉:从文化源点到对话枢纽的历史必然

  尼山的分量,始于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的诞生。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山东承载着中华文明“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基因,而“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理念,恰是破解当代文明冲突的钥匙。这注定了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诞生并非偶然——2010年首届论坛以“和而不同与和谐世界”为主题,正是从本土文化中提炼出具有普世意义的对话密码。

  15年来,论坛的成长轨迹始终与山东的文化自觉同频共振。从曲阜“三孔”的文脉传承,到尼山圣境的活化呈现;从《金声玉振》的沉浸式演出,到鲁源小镇的民俗体验,山东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对话载体,让每一位到访者在触摸历史中理解“美美与共”的深意。这种“从传统中来,到现实中去”的路径,让文明对话既有文化根基,又具生活温度。

  对话进阶:从学术论坛到全球共识的实践突破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变与不变”,折射出山东推动文明交流的格局升级。不变的,是“以文明对话促进理解互信”的初心:从探讨“不同信仰下的人类共同伦理”,到聚焦“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始终紧扣“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而变化的,则是对话维度的持续拓展:从最初几十位学者的学术研讨,到如今63个国家和地区700余名嘉宾的多元参与;从儒家思想的单一议题,到涵盖政治、经济、生态、中医药的跨界交流;从国内主场的深耕,到泰国、埃及等海外分论坛的延伸,论坛已从“小众对话”成长为“全球共鸣”。

  这种突破背后,是山东搭建“官方+民间”双轮驱动机制的智慧。一方面,通过国际儒学联合会等平台吸引政要、学者深度参与,提升对话规格;另一方面,以青年汉学家培养计划、常态化研修活动等形式,让文明交流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正如在埃及开罗举办的中阿古典文明对话会,当埃及学者用《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读处世之道时,文明对话已超越语言壁垒,成为心灵的共鸣。

 时代担当:从地域实践到人类命运的价值共建

  在全球政治冲突暗流涌动、文明隔阂加剧的当下,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存在更显珍贵。山东以论坛为窗口,向世界传递的不仅是孔子故里的文化自信,更是一种解决全球问题的中国方案——通过“尼山共识”将对话成果转化为行动共识,用“各美其美”的包容尊重差异,以“美美与共”的智慧凝聚合力。

  这种担当绝非抽象的理念宣示,而是深植于山东将文化智慧转化为实践动能的具体探索中。在齐鲁大地上,“乡村儒学”课堂让传统文化浸润乡土治理,这一经验与非洲社区的基层建设实践碰撞时,催生出“礼治”与“自治”结合的治理新思路;中医药产业从山东走向世界,《本草纲目》的养生智慧与现代医学对话,为全球健康治理提供了“中西医结合”的中国方案;而“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更通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泰山世界遗产保护等实践,融入国际环保合作的框架。

  从尼山望向世界,山东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推动文明对话:当儒家“和合”智慧与人类共同价值相遇,当地域文化根脉与全球发展命题交织,便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穿透时空的精神力量。这不仅是山东对中华文明传承的责任,更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因为唯有文明相知,方能世界相融。(文/王鹏)

责任编辑:张小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