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破基层之困,筑治理效能新高地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落实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检验干部作风的“试金石”。近年来,从到地方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推动“文山会海”中央瘦身、“指尖负担”减压、“责任转嫁”松绑,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然而,减负绝非“一减了之”的短期工程,而是需要以制度创新破除顽疾、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的长期课题。唯有将“减负”与“赋能”深度融合,方能实现基层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
精准定责,从“权责倒挂”到“边界清晰”。基层负担的根源在于权责失衡,“小马拉大车”的困境让基层干部陷入“无限责任、有限权力”的泥淖。破解这一困局,需以制度刚性约束推动权责对等。一方面,要构建“法定职责清单+属地管理清单+事项准入清单”的立体化管理体系,明确基层职能边界,杜绝上级部门随意转嫁责任。通过细化清单编制颗粒度,将模糊的“弹性要求”转化为清晰的“硬性标准”,从源头上遏制“责任甩锅”。另一方面,需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针对新兴领域、交叉事项及时更新权责目录,确保基层“接得住、管得好”。唯有权责对等,方能让基层干部从非必要的“兜底责任”中解脱,专注深耕主责主业。
科学考评,从“痕迹主义”到“实绩导向”。考核评价体系是基层工作的“指挥棒”。当前,部分考核仍存在“重台账轻实效”“重留痕轻落实”的倾向,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材料竞赛”。破除这一积弊,需构建“三维立体”考评机制:纵向贯通日常监测、季度评估、年度考核的时间轴,横向联动上级评价、同级互评、群众测评的坐标系,深度整合工作实绩、群众口碑、创新成果的评价维度。同时,应强化技术赋能,依托大数据平台自动抓取业务数据生成考核结果,减少重复填报与形式化台账。更需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奖惩激励深度挂钩,引导基层干部从“对上负责”转向“对下负责”,真正实现“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
协同治理,从“单兵突进”到“多元共治”。基层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协同共进。当前,部分领域仍存在“政府包揽、社会缺位”的现象,制约治理效能提升。对此,需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格局。一方面,要完善资源整合机制,推动编制、资金、技术等资源向基层倾斜,通过“乡招村用”“周转池”等创新模式破解人才短缺难题;另一方面,需搭建多元主体参与平台,建立需求、资源、项目的精准对接机制,激发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等参与热情。例如,推广“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强化跨层级、跨部门协同响应,让基层从“孤军奋战”转向“兵团会战”,凝聚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
赋能提质,从“减负松绑”到“强筋壮骨”。减负不是“躺平”的借口,而是“奔跑”的起点。当前,部分干部在负担减轻后仍存在“本领恐慌”“动力不足”等问题,亟须通过赋能激活内生动力。其一,要强化能力建设,将基层干部培训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实践场景深度融合,通过“导师帮带”“轮岗锻炼”等方式提升综合素养。其二,需完善激励保障,落实职务职级并行、带薪休假等制度,破除“天花板效应”,让干部既有“盼头”更有“干头”。其三,应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者卸包袱、撑腰杆,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唯有厚植成长沃土,方能将减负释放的精力转化为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干动能。
基层减负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既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破除积弊,更需秉持“久久为功”的韧劲巩固成果。从“三单管理”厘清权责边界,到“数字赋能”重塑治理流程;从“三维考评”树立实绩导向,到“多元共治”激活治理效能,每一步都需以制度创新回应现实需求。唯有将减负纳入治理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方能推动基层干部从“千条线”的束缚中挣脱,在“为民服务”的赛道上轻装策马、再创佳绩。(文/史小桐)
- 聊诚评|“当下改”与“长久立”,为基层减负202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