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岱青海蓝映清明:烟火褪去 文明长青

2025-04-03 16:39:04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春和景明,慎终追远。 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既是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亦是人与自然对话的契机。当传统祭祀习俗与现代文明理念相遇,一场关乎安全、文明与绿色的新风潮正在蓬勃兴起。当袅袅青烟、纸灰纷飞逐渐被花香与绿意取代,这场跨越千年的仪式,正以崭新的姿态诠释着“慎终追远”的深意。

  安全为基,筑牢“防火墙”,让平安护思念。清明祭扫,安全是红线。山东多地通过“预约限流、错峰出行”的精细化管控,织密祭扫安全网。例如,济南、青岛等地在4月4日至6日实行预约祭扫制度,分流高峰人群,避免拥挤踩踏风险。针对森林防火这一重中之重,山东明确要求“林区禁火、野外无烟”,并开展殡葬机构消防演练,严控纸钱焚烧、鞭炮燃放。泰安倡导“一束鲜花换纸钱”;临沂推广“家庭追思会”,以温情替代烟火,既降低火灾隐患,又留存追思本真。“思亲莫让烟尘扰,低碳祭扫慰先人。”唯有将安全内化为行动自觉,方能让清明之“清”涤荡隐患,让清明之“明”照亮归途。

  文明为脉,传承“新坐标”,以心香代纸灰祭祀之重,在于情真而非形奢。当“纸豪宅”“冥币”在火光中化为灰烬,不仅污染空气,更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反观鲜花祭扫、网络追思、家庭追思会等新形式,既保留了对先人的追忆,又赋予仪式以时代内涵。山东日照千秋苑创新推出“亲情祭祀·水溶寄情”活动,市民以水溶纸折船或纸鹤,书写思念后投入水中,信笺溶解于流水,将哀思化作诗意表达,既保留传统内核,又契合生态理念。文明祭扫亦是家风传承的载体。通过追忆先人品德、讲述家族故事,祭祀成为教育后辈珍惜生活、感恩社会的课堂。山东省民政厅联合文明办在倡议书中强调“厚养礼葬”,倡导生前尽孝、逝后简办,将孝道融入日常点滴。

  绿色为韵,共绘“生态卷”,留青山予后人。绿色是清明的底色。山东以“低碳祭扫”为抓手,推动生态价值与人文情怀交融。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推出“云追思·祭英烈”平台,通过线上献花、留言寄语,让哀思跨越时空;威海推广海葬、树葬,让生命与碧波、绿荫共生;淄博开展“公益植树祭扫”,将哀思化作万株新绿,为城市增添生机。青岛“无烟墓园”实现全覆盖;潍坊设立“文明祭祀督导员”;临沂乡村推行“祭祀用品置换点”,以刚性约束与柔性引导并举,让“清洁明净”回归节气本意。以低碳方式告慰先人,是对绿水青山最深情的守护。

  新风起齐鲁,清明更澄明。从泰岱之巅到黄河入海口,从红色热土到孔孟之乡,清明新风,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亦是对现代的回应。当烟火散去,心香长存;当陋习革除,新风永驻。安全祭扫筑牢底线,文明传承浸润人心,绿色实践滋养生态——三者交织,绘就出一幅“岱青海蓝映清明”的齐鲁画卷。(文/玉肖停)

责任编辑:吴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