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清明三鉴:涤杂念以明心,守规矩以正行

2025-03-27 17:22:35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清明节,承载对逝者的追思,也蕴含对生者的启迪。“清”与“明”是人生修行的两重境界:清杂念以明方向,清邪念以明规矩,清妄念以明法度。唯有慎微防萌、言戒行惧,方能知方圆、守规矩,在纷繁世界中立身持正。

  清杂念以明方向:心有所定,方能行远

  古人云:“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清明时节草木萌发万物竞生,人心也需如春野般廓清。现实中信息纷扰、欲望交织,许多人迷失在功利与浮躁中。唯有以清明之心“断舍离”,剪除功名之执、放下得失之虑,才能看清自我本心。方向之明始于杂念之清。在祖先墓前俯首沉思时,也应自问是否因汲汲营营忘了出发的初衷。

  清邪念以明规矩:欲知方圆,必正其矩

  《韩非子》有言:“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清明祭祖的仪式感本质是对规矩的传承,长幼有序、祭品有制、言行有度,这种“规矩意识”是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根基。如今少数党员干部因邪念滋生践踏法纪,从“小节失守”到“大节沦陷”终致“积羽沉舟”。慎微防萌就是要以“一厘一毫皆关名节”的警觉,在“邪念初动”时断其根源。清明之“清”恰如一面镜子,照见“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的为政之道。

  清妄念以明法度:畏法度者最自由

  朱熹在《中庸注》中写道:“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清明祭扫时人们敬畏祖先,在社会运行中则需敬畏法度。历史上商鞅“立木为信”、包拯“铡美案”皆昭示:法度之明在于妄念之清。现实中有人幻想“权力变现”,有人迷信“潜规则”,实则是妄念作祟。海瑞曾言:“君子畏法度,小人畏刑戮。”真正的自由不在法度之外而在规矩之中。唯有常怀“行有所惧”之心,方能如清明时节的天宇廓清而万象澄明。

  清明是节气、节日,更是一种精神隐喻。人生的清醒始于对杂念、邪念、妄念的清扫;社会的清朗成于对方向、规矩、法度的坚守。在祖先墓前献上一束白菊时,也应在心中栽下一株“清明柳”,以慎微之心护其成长,以规矩之土培其根基,终能见得“万物清洁而明净”的天地正气。(文/李月晖)

责任编辑:吴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