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破立之间,看山东如何激活民营经济“一池春水”

2025-04-01 17:04:31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当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如春风拂过,山东民营经济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作为北方经济重镇,山东以“破”为刃,以“立”筑基,在打破市场壁垒与重构竞争秩序的双向发力中,为民营企业开拓出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这场刀刃向内的改革,不仅关乎市场活力的释放,更是经济大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落子。

  破壁清障,打破民营经济“玻璃门”

  山东民营企业数量突破1400万户,贡献了全省60%以上的税收和就业,但部分领域“弹簧门”“旋转门”依然存在。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全面实施,正在重构市场准入的坐标系。从化工新材料到高端装备制造,从现代海洋产业到数字经济发展前沿,清单之外的领域向民企全面敞开大门,这种制度性开放让民营企业有了“持证入场”的底气。

  在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民营企业参与核心部件研发的比例从三年前的不足30%跃升至65%;潍坊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中,民企主导的智慧农业项目占比超过八成。这些数据背后,是“非禁即入”原则带来的鲶鱼效应,更是制度创新释放的市场活力。

  立规建制,构建公平竞争“新生态”

  招投标领域的“暗箱操作”曾让不少民营企业望而却步。山东建立的全省统一电子招投标平台,将透明度提升至新高度。去年全省工程建设领域民营企业中标金额同比增长23.6%,这个数字折射出竞争环境的实质性改善。当评标专家库实现动态管理,当“评定分离"改革在16市全面推开,民营企业真正感受到“阳光交易”的温暖。

  在济南中央商务区建设中,某民营企业凭借技术创新方案,在央企云集的竞标中脱颖而出;烟台某生物科技公司通过公平竞争,成功承接国家级研发项目。这些案例证明,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正在转化为企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动能转换,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在破除低效竞争的同时,山东引导民营企业向“专精特新”转型。目前全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三,这些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5.2%,远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从歌尔声学在虚拟现实领域的全球领先,到潍柴动力氢燃料电池技术的突破,民营企业正成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力军。

  在淄博先进陶瓷创新园,30余家民营企业联合组建产业创新联盟;济宁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中,民企主导的智能化改造项目占比超70%。这些创新联合体的涌现,标志着山东民营企业已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创新,形成产业链升级的集群效应。

  当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续降低,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公平竞争成为市场底色,齐鲁大地的民营经济必将迸发出更强劲的活力。站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节点,山东正以“破”的勇气和“立”的智慧,书写民营经济发展的新篇章,这场刀刃向内的改革,不仅关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更彰显着经济大省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的责任和担当。(文/王鹏)

责任编辑:吴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