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山东|解“非遗”传承,续文化发展

2020-05-08 17:20:0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近日,为展现齐鲁青年在各条战线攻坚行动和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青春风采,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委网信办、共青团山东省委共同发起“这就是山东·青春正担当”全省联动直播,聚焦山东传承非遗文化青年榜样。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活态流变是其主要特点,但在非遗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这种过度依赖于其传承人的脆弱性也可见一斑。正如高尔基所言:“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在人们越来越关注非遗文化的同时,非遗传承后继无力,难以为续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如何解决非遗文化传承这一发展困境,山东从各个方面集思广益,对这个问题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山东省重视文化传承的基础,举办诸如“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教学成果展演展示、非遗手工技能比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从宣传角度入手,吸引年轻一代的注意力与兴趣点,更好领略齐鲁文化的魅力。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山东积极探索非遗传承之路,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全方面多角度研究和开发非遗文化产业这一“沧海遗珠”。随后放手交给主动求新求变的优秀齐鲁青年,给予支持,扬长避短,推出如威海多层立体剪纸画、济宁孔子文创产品等文化底蕴和现代需求完美结合的非遗产品,使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融入时代,做背后的得力“助推器”。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山东积极顺应国家政策的潮流,以“非遗”为核心,带动“文化扶贫”,将非遗传承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带动当地就业,实现文化传承。从非遗生产性保护入手,实现文化重塑,进一步经济化、产业化,使非遗文化“旧貌换新颜”,无疑是“双赢”。

  非遗之美,美就美在它承载了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探索。这是一种兼有深度与广度的文化力量,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只是一个作品,而是一个地域,一种时代,一份传承的艺术价值与文化选择。放眼如今,保护非遗正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逐步了解、体会、感悟这份文化净土,才能让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无形的遗产生生不息,永续发展。(文/孟欣)

责任编辑:刘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