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以儒家智慧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024-10-18 17:16:48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上形成的现代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尤其是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的儒家文化,以其“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君子中庸”的行事方法、“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以和为贵”的处世原则等思想智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强大动力。  

  “天下为公”与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要求,与儒家对“天下为公”理想社会的构想深深相契。 

  在《礼记·礼运》中,孔子创造性地勾勒出从“小康”到“大同”的理想社会发展图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大同”,在这样的社会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实现了“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皆有保障,人人得其发展。相较“大同”发展程度略低的是“小康”,“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这样的社会虽不比“大同”,但也实现了安居乐业、礼乐和谐。 

  孔子对理想社会的描绘,既揭示了社会发展由低到高的一般规律或趋势,也提示了理想社会所应具有的“民本”“公共”“发展”等特质,对中华传统政治文明的建构和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君子中庸”与两个文明 

    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儒家向来秉持的“中庸”“中道”思想及其蕴含的平衡、适度方法原则,可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提供方法论的借鉴。 

  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周易》,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朴素的辩证智慧。《乾卦》言“亢龙有悔”,《象传》解释称“盈不可久”,意为巨龙高飞穷极终将有所悔恨,以此借喻盛极必衰的道理。朱熹说“《易》之大义,大抵于盛满时致戒”。《中庸》 也处处彰显着“中庸”“中道”思想,所谓“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随时处中还是肆无忌惮,这是君子与小人的分野处,也是能否通达于道的检验关。 

  儒家“中庸”“中道”思想背后的平衡和适度原则,蕴含着既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既要无过之也要无不及的思想智慧。这无论对于个人修养还是公共治理,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平衡、适度的方法论,一方面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一方面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天人合一”与生态和谐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以在儒家思想智慧中找到深邃而坚实的哲理论证。  

  上古先民从起初就有原始、朴素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思想,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演变,至宋代形成了明确的概念与成熟的观念。那位高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儒张载,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重要命题。同时代的程颢、程颐兄弟也认为“天地为一身,而天地之间,品物万形为四肢百体”。理学与心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和王阳明也都有“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思想观念。人与自然是同一生命体的不同部分。 

  将人与自然视为同一生命体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思想,既是儒家的形而上学、道德哲学,也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尤其是儒家以“仁”为宇宙生命体之根本原理与终极根据的观念,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价值层面的重要导引。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以和为贵”与和平发展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社会正站在十字路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和平性的明证,也是中华民族和平基因的赓续表达。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仁礼思想以及“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思想。在儒家的视野中,“和”不是盲目的、无原则的“和”,不是和稀泥,而是在实事求是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达成的“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说的便是这一道理。在仁、礼、和等核心理念的导引之下,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始终主张“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形成了个体之间、家庭之间、民族之间以及国家之间“以和为贵”的相处之道。 

  包容与和平刻写在中华民族的基因里,流淌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中,中国不走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中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作者 张恒 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庞燕蕾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