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培训不能“机械填鸭”
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以精准化培训破解“能力断层”,推动干部从“本领恐慌”向“本领过硬”跃升。近年来,“干部靶向培训”作为破解干部能力与事业需求不匹配问题的创新实践,逐渐成为各地提升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抓手。然而,一些地方在实践中出现靶向不准、用力不实、转化不畅等问题,让靶向培训的成效大打折扣。
理想中的靶向培训,应是“干部点单、组织配菜”的精准供给,但现实中供给与需求脱节现象并不鲜见。有的地方将培训简单等同于“完成任务”,沿用“上级定课题、基层排时间”的老办法,干部被动“坐课堂”多、主动“选课程”少;有的片面追求“高大上”,热衷邀请知名专家讲宏观政策,却忽视基层干部最急需的“田间课堂”“车间实训”;更有甚者,将培训内容与岗位实际“两张皮”——组织部门列清单、业务部门填内容,最终演变成“为培训而培训”的形式主义。某地曾开展“乡村振兴专题培训”,课程表上却以“金融贸易解读”“防风化债”为主题,参训的乡镇干部普遍反映“听不懂、用不上”,这种“供需错位”本质上是调研不深、研判不实的体现。
靶向培训要真正“靶心不偏、焦点不散”,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在“精准”二字上做足文章。靶向培训的“先手棋”是需求调研,只有精准识别需求,才能让培训内容“对得上胃口”。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发放问卷、座谈交流、实地走访等方式,深入一线了解干部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领域的真实需求;要建立“干部能力档案”,动态记录干部的岗位特点、专业背景、能力短板,避免“一锅煮”“一刀切”;要注重分类施策,对党政正职侧重战略思维培养,对业务骨干强化专业能力提升,对基层干部突出实战经验传授,真正让培训内容“量身定制”。
干部靶向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场“精准滴灌”的能力革命。只有坚持问题导向、靶向发力,才能让培训真正成为干部成长的加油站、事业发展的助推器。(文/杨智超)
- 让技能人才“破圈出彩”2023-06-29
- 搭好党员教育“三个平台”2022-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