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论见 > 正文

24项举措,奏响江河保护治理激昂乐章

2025-07-08 15:00:33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日发布。江河,是大地的血脉,滋养着万物生灵,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如今,24项举措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江河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举措涵盖了多个方面,从生态修复到污染防治,从水资源管理到公众参与,全方位、多层次地为江河的健康保驾护航。

 “水陆空”协同作战,筑牢江河生态屏障。江河保护治理是一场全方位的战役,需要“水陆空”协同作战。在陆地上,加强河岸带的生态修复是关键。比如,许多地方对江河两岸的废弃矿山进行整治,将其改造成生态公园或湿地。曾经的荒芜之地,如今绿草如茵、鸟语花香,成为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在水域中,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一些城市建立了智能化的水质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江河水质,一旦发现超标情况,立即采取措施。就像铁路沿线的江河,也因为这些举措得到了更好的保护,铁路运输过程中的废弃物管理更加严格,减少了对周边江河的污染。在空中,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江河进行全方位监测。通过这种高科技手段,可以及时发现江河中的非法采砂、围垦等违法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这种“水陆空”协同作战的模式,为江河生态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创新机制驱动,激发江河治理新动能。创新是推动江河保护治理的核心动力。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治理机制,吸引了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一些地方采用了“河长制 + 志愿者”的模式,让更多的人成为江河的守护者。志愿者们定期开展巡河活动,不仅清理河道垃圾,还向周边居民宣传环保知识。此外,创新的金融机制也为江河治理提供了资金支持。一些环保公益基金专门用于江河保护项目,为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提供了资金保障。就如同铁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一样,江河治理也需要不断创新。通过建立跨区域的协调机制,打破了行政区域的限制,实现了江河上下游、左右岸的协同治理。例如,长三角地区的江河治理,通过三省一市的协同合作,实现了信息共享、联合执法,提高了治理效率。

  全民参与共行,绘就江河美丽新画卷。江河保护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全民参与是江河保护治理取得成功的关键。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江河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在一些城市,举办了“江河卫士”主题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参与。大家一起植树造林、清理河道,用实际行动表达对江河的热爱。同时,学校也加强了环保教育,培养了下一代的环保意识。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保护江河的重要性,他们会向家长宣传环保知识,形成了良好的家庭环保氛围。就像铁路连接着不同的城市和地区一样,江河也将不同的人群连接在一起。通过全民参与,我们可以绘就一幅美丽的江河画卷,让江河成为城市的亮丽名片。

  江河保护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24 项举措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展望未来,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江河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江河成为我们永远的骄傲。相信在这些举措的推动下,江河必将成为生态之河、幸福之河,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文/陈松)

责任编辑:张小南
新闻关键词:江河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