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耀征程|3万技能人才“引凤来”:看山东烟台高新区的产教融合“磁力场”
当一家智能制造企业抛出“各地政策差不多,你们的优势在哪”的灵魂拷问时,烟台高新区的回答掷地有声:“每年3万技能人才,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这句底气十足的回应,不仅留住了投资,更道出了区域竞争的新密码——产教融合催生的人才“磁力场”,正成为招商引资的硬核底气。
让专业跟着产业跑,人才方能“适销对路”
烟台高新区的职业院校里,机电专业对接海工装备、生物医药专业服务本地药企,课程表就像企业“需求清单”。这种“学科+产业”的动态匹配,让15个紧缺专业、20余个国家级重点专业与当地产业实现“无缝咬合”。学生们在“产业学院”里跟着企业导师学实操,在订单班里提前拿到“入职通行证”,毕业即上岗不再是口号。正如烟台某海工装备企业负责人所言:“这里的学生确实能干,专业水平也高。学校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接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校企共育’实现双赢。”
校企拧成“一股绳”,创新方能“双向奔赴”
万华化学的车间里有高校老师的科研团队,职业学院的实验室里有企业的技术难题——这种“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模式,让产教融合跳出了简单的“用工合作”。15个产业学院、百余个学徒制班,就像100多条“人才血管”,将高校的创新活力导入企业生产一线。更妙的是,高校老师带着专利进孵化器创业,博士团队与企业联合攻关,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
城市与高校“共成长”,磁场方能“持续增强”
700亩沿海土地支持高校扩建,4条配套道路织密通勤网,15分钟生活圈让师生安心扎根——烟台高新区用城市温度反哺高校发展。这种“高校赋能产业、城市滋养高校”的良性循环,让3万技能人才不仅“引得进”,更能“留得住、用得好”。如今,这里的产教联合体辐射黄渤海,高校老师创办的企业渐成气候,人才“磁力场”正升级为区域发展的“动力源”。
从“拼政策”到“拼人才”,烟台高新区的实践证明,产教融合不是简单的“校企合作”,而是让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同频共振的“生态工程”。当每个技能人才都能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每个企业都能获得量身定制的人才支撑,区域发展的底气自然越来越足。这,或许就是山东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加速奔跑的又一个“密码”。(文/王鹏)
- 星光耀征程|烟台蓬莱:文旅融合绘就乡村美画卷2024-11-27
- 星光耀征程|深耕海洋经济,助力山东海洋强省战略2024-11-20
- 鲁网网评丨“三键齐下”夺取“双胜利”2022-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