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2.8万亿背后的“麦”力密码:看山东农业全产业链如何跃升新高度?

2025-06-03 17:06:59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当山东6000多万亩小麦次第成熟,沉甸甸的麦穗低垂,在微风中翻涌成金色的麦浪。从泰山脚下到黄河之畔,收割机的轰鸣声与农人的欢笑声交织成曲,这场盛大的丰收图景背后,藏着山东农业总产值突破2.8万亿的关键逻辑。从一粒小麦的科技蜕变,到全产业链的裂变升级,山东正在乡村振兴的答卷上书写着震撼人心的时代答案。

  科技铸魂:一粒麦种的“智慧革命”

  山东以6%的耕地产出全国8.1%的粮食,这份成绩单的底色是“藏粮于技”的深度实践。740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里,“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化耕作体系,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智慧农业的试验场。济麦系列、山农系列等“鲁字号”良种不断刷新单产纪录,98%的良种覆盖率如同金色密码,解锁着丰收的无限可能。

  在德州禹城,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如同“地眼”,实时感知土地脉搏;潍坊寿光的“蔬菜工厂”里,LED灯光与精准灌溉技术重塑着农业生长规律。临沭县的机收减损大比武更将科技力量具象化——农机手操控纵轴流联合收割机,把机收损失率精准控制在1%以内,最低达0.75%。“十百千万”农机推广大行动,让十类关键技术、千台智能装备、万名专业人才下沉田间,让科技真正成为粮食增产的“硬核引擎”。

  协同聚力:三夏生产的“立体守护”

  从机械调度到路网畅通,从用油保障到应急响应,山东构建起覆盖三夏生产全链条的立体保障网络。3.2万张跨区作业证、600余条绿色通道、407个“接机服务站”,让农机跨区作业畅通无阻;767个农机用油保供点与5%的优惠政策,为钢铁农机注入“能量密码”;172条省市县三级机收热线24小时待命,从机具故障到天气预警,实现问题“秒级响应”。

  聊城莘县的“党员突击队”为困难农户排忧解难,菏泽郓城的“农机合作社+农户”模式让麦收效率飙升30%。面对极端天气,从机械调配到粮食烘干的全流程应急预案,更彰显出农业大省的“绣花功夫”。

  链动升级:一粒小麦的“价值跃迁”

  麦收不仅是田间的丰收,更是全产业链价值爆发的起点。在山东,一粒小麦的旅程远不止于粮仓——它会走进日照的面粉加工厂,经12道研磨工序成为可制作法棍的高筋面粉;它会在滨州的生物科技车间,被转化为用于医药合成的功能性多糖;它还会在济南的预制菜工厂,与渤海湾的鲜虾、沂蒙山区的香菇相遇,变身方便快捷的“齐鲁家宴”套餐。在淄博,依托小麦副产品开发的膳食纤维饼干,成功打入欧美健康食品市场;在青岛,麦麸经过微生物发酵处理,摇身变为高附加值的动物饲料添加剂。

  这种“一产向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的融合模式,让山东农产品实现了“原料变商品、商品变礼品、礼品变品牌”的三级跳。也正是这种从田间到舌尖的价值裂变,构成了山东农产品加工业年产值突破2.8万亿、预制菜产业规模超5000亿的核心密码。

  从守护“中国饭碗”的责任担当,到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创新突破,齐鲁儿女以遍野麦浪绘就丰收底色,用三产融合勾勒发展蓝图。未来,山东农业将持续深耕“一粒麦”的无限可能,让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农业生产,借全产业链发展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不仅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坚实屏障,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鲜活样本,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在齐鲁大地照进现实、落地生根。(文/王鹏)

责任编辑:张小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