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岱青海蓝间 劳动正当时

2025-04-30 16:50:19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编者按:心存希冀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聊城市委网信办与鲁网合力打造网络评论品牌栏目《聊诚评》,1月4日起推出《聊诚评·星光计划》栏目。通过温暖人心的笔触,倾听大众的声音,传播你我的声音;以小切口、微镜头,汇聚点点星光,唱响时代旋律,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泰山脚下的第一缕晨曦穿透云海,黄渤海畔的浪花拍打礁石,五月的齐鲁大地处处跃动着劳动的诗行。从孔府家庙"耕读传家"的千年训诫,到青岛港桥吊上闪烁的操作手柄;从沂蒙山间沾满晨露的锄头,到黄河三角洲实验室里的基因测序仪,山东劳动者用汗水浇筑时代丰碑,以创新重塑产业版图。这片土地上的五一劳动节,不仅是向奋斗者致敬的节日,更是一曲新旧动能转换的交响乐章。

 沃野田畴里的耕耘与嬗变。在曲阜尼山脚下的"智慧农场",北斗导航拖拉机划出笔直的耕种线,无人机的播种轨迹在云端生成三维图谱。麦田里劳作了大半辈子的孔祥林戴上AR眼镜,透过增强现实技术观察作物根系发育。"老祖宗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现在咱是屏幕一点五谷丰登。"这位新型职业农民的笑谈里,藏着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跃升的密码。山东已建成这样的智慧农业应用场景2300多处,让"面朝黄土背朝天"升华为"指尖轻触万物生"。

  智造浪潮中的坚守与超越。潍柴集团总装车间内,"大国工匠"王树军手持智能检测仪,在发动机的钢铁丛林中"听诊把脉"。这个能分辨0.01毫米误差的"金耳朵",带领团队研发出内燃机智能诊断系统,将故障排查时间从2小时压缩至8分钟。在山东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版图上,这样的"数字工匠"正重构着"好品山东"的质量标准。全省培育的43.6万名高技能人才,如同精密齿轮驱动着智造强省的引擎。

  山海交响处的传承与新生。胶济铁路博物馆里,"铁匠精神"传承人李守柱用3D打印技术复原百年蒸汽零件。他带领青年技工打造的"铁路工匠"数字展馆,让老机床的金属记忆在虚拟世界重生。在山东,这样的工业遗产活化项目已达127个,老厂房变身创意园区,旧设备成为艺术装置,"工匠精神"在数字赋能中焕发新生机。微山湖畔,"运河号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广庆组建的"新渔民乐团",将传统劳动号子改编成生态保护主题的交响诗。他们划着光伏动力的渔船,在芦苇荡中演奏《清淤进行曲》,用艺术劳动唤醒环保意识。这样的文旅融合创新,让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劳动场景中找到共情点。

  从泰山极顶到黄海之滨,从鲁西平原到胶东半岛,山东劳动者正在绘就一幅古今交融的奋斗长卷。这里既有千年农具博物馆里陈列的耒耜,也有海洋实验室中潜航万米的"蛟龙";既回响着《齐民要术》的农耕智慧,也跃动着工业互联网的比特脉搏。当"五一"劳动奖章挂在智能机器人的机械臂上,当数字农民在云端守护麦浪,这片土地上的劳动叙事,已然成为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生动注脚。岱青海蓝之间,永远澎湃着属于奋斗者的时代潮音。(文/张培浩)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