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文博IP开发还有更多选择

2019-10-23 13:28:00 来源:光明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鸡缸杯、刺有恭王府“天下第一福”的羊毛围巾、“千里江山”系列抱枕……在日前开幕的“2019中国·北京国际版权授权大会”上,众多文创产品同台比美、“争奇斗艳”,让不少前去参观体验的人直呼“过瘾”。

  日趋成熟的文创产品开发,极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消费选择。笔记本、书签、胶带纸等已被不少消费者直接定义为“文创1.0时代”的产品。新式文房四宝、各色口红、联名款服饰等顺势成为“文创2.0时代”的热门品类。这些衍生自文博IP的文创产品,种类繁多、单价不高,“有颜值有内涵”,让不少人心心念念“花几百块钱把博物馆搬回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愿意为自己喜爱的文创产品买单。

  早前,故宫“掌门人”表示,2017年文创产品卖出15亿元人民币,引起舆论热议。今年8月,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联合发布的《新文创消费趋势报告》显示,2018年仅在淘宝天猫平台上的博物馆旗舰店累计访问量就达16亿人次,是全国博物馆接待人次的1.5倍。新文创“火热”,据统计,今年在某电商零售平台实际购买过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消费者数量已近900万人。

  文创产品开发,是当前广大博物馆接受度最高,相对运营较成熟的IP资源利用手段。文创产品持续受到热捧,而且它的出现总是与“文博IP”处于同一个语境,让一些人很容易在两者间错误地画上等号,误以为文博IP的开发及运营,就是自主开发或授权IP,然后通过创新设计和生产,输出特定的文创产品。这无疑是对文博IP开发的浅化和窄化。

  “文创产品热”让博物馆不再高冷,文物也“活”起来,但仅凭花样迭出的文创产品无法完全承载经典文物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也无法实现博物馆所应承担的艺术教育等多种功能。而且即便是在以文创开发为中心的思路下,如果人们对文创产品所蕴藏的内涵和延伸出的背景缺乏一定的理解和欣赏,其热卖或将不可持续。如果文博IP的开发及运营是一座冰山的话,面市的文创产品不过是露出水面的那部分而已。

  任何一个成功的IP都需要长期的打磨,包括市场及用户的培育、内容本身的升级和创新、价值的持续挖掘和沉淀。文博IP开发当然要先做好内功,盘清家底,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价值和内涵。除了文创产品开发外,还应对文博IP进行系统开发,比如策划推出IP主题展览、尝试影视创作及传播、跨界品牌授权及合作等。而且还应适时跳出藏品IP的层面,有意识地设计并规划对博物馆这个大IP的开发和维护,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设定并维护博物馆的“人设”。

  2006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与电影公司合作的影片《博物馆奇妙夜》大获成功,不仅为博物馆带来极为可观的收入,更让博物馆IP的社会和文化价值得到了不小的提升。2016年热播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同样刷新了人们对故宫的观感,“有温度的紫禁城”的故宫“新人设”由此更加深入人心。苏州博物馆“型走的历史”主题活动,南京博物馆“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的故事”等案例之所以多年来被反复提及,也正是因为它们成功打破了壁垒,让人们见识到全新的策展理念及更多的可能性。

  相信没有人质疑这一点:博物馆正迎来“转身”“升级”的重要机遇期。在让文化走出历史、走进生活这件事上,除了轻快的文创产品开发,我们需要的显然更多。

责任编辑:范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