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带血的流量,得用法律严惩

2019-05-16 11:05:00 来源:钱江晚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北大学霸”吴谢宇弑母案发生以后,吴谢宇本人的经历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这时候,作者“张民弢”微信公众号的一篇文章开始在网上传播开来,文章里一位自称叫“李香君”的女子爆料了自己与吴谢宇的一段匪夷所思的经历,还试图解释其犯罪原因,甚至还警示世人吸取教训,有故事有情节有结论有聊天截图,让不少人信以为真。

  可假的终究是假的。据红星新闻报道,在倍受质疑后,5月15日,作者“张民弢”在其微信公号上承认,“是本人做的悲剧文学创作”,人物是虚构的,故事是编的,微信截图则是自己做的,为自己的行为向社会道歉,并解释称“只是为了让大家思考社会和教育问题”。

  其实,马脚在那篇杜撰的文章中已经暴露出来了。文章作者办了一家教育培训机构,而文章不失时机地转到了社会问题以及教育问题上,给自己做了一把广告。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张民弢称读者打赏可用于吴谢宇案的法律援助,则把底裤都给漏了。

  显然,这是一个奔着流量及打赏去的拙劣网文,把个人私利置于社会法律的对立面上,对社会的困扰非常之大。吴谢宇案本身关注度大,这起案子非常离奇,犯罪嫌疑人的身份特殊,犯罪对象也很特殊,确实有很多需要搞清楚的疑点,公众希望通过对真相的梳理从中发现犯罪现象背后的问题。这种对真相的迫切需求给了谣言制造者可乘之机。这个时候,一个不负责任的谣言极有可能造成对事实本身的曲解,将社会公众的情绪和认知引向一个未知之地。

  编造者显然深谙编造之法,利用案件本身的一些疑点展开故事布局,又借当事人之口发声,附以聊天截图、网面截屏,几乎做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普通人很难分辨出真与假。为了私利造谣生事大有人在,这原本没什么好奇怪的,可当人们发现,有时候,公众号不可信,朋友圈不可信,甚至有些媒体的公众号官微也不可信时,这种挫败感才是最致命的,它毁掉的不止是一两个人的名誉,还会伤害整个互联网的公信力。

  也就是说,张的行为不但造成了对案件的影响,也形成了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力,无论是情感方面,还是社会心理、法律层面,都有不小的负面影响。把这样的行为粉饰为文学创造,不但拙劣而且没有底线。

  互联网的传播能力、破坏能力是会以几何倍数放大的,而互联网信息出自多门,本身就存在真假难分、证实过程反复的问题,对参与者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要求极高,一个不负责任的谣言抬高了真相寻找的成本,也抬高了网联网的治理成本。这样一种恶劣的行为自然不能删删文章、道个歉,就可以应对过去的,需要从法律层面厘清责任。对于造谣者、传谣言者,法律规定该怎么处理就需要怎么处理。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