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跑车送娃”触痛了谁?

2018-10-12 10:26:00 来源:北京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近日,有网友截图爆料某微信家长群里的一场风波:有家长开跑车接送孩子上学,老师和其他家长提出这会引起孩子的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跑车家长”愤然回怼,随后被“踢出群”。消息一出,网友议论纷纭,有人站家长,有人挺老师,莫衷一是。

  有争议,说明这事儿值得讨论。说起来,无故被扣上一顶“炫富引发攀比”的大帽,“跑车家长”委屈也是情有可原,“如果开跑车就攀比,那是不是你们孩子太脆弱了?另外,我凭什么再买一辆‘普通’的车来为你们服务呢?”这些话虽有些过激,却也有自己的一番道理。说白了,只要不偷不抢、来源清白,选择以什么方式接送孩子,那是家长的权利和自由。财富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开跑车也好,骑单车也好,本身并没有高低好坏之别。正如不能歧视骑单车的家长一样,将开跑车视为“异类”,要求“收敛”或“同化”,同样有失偏颇。与其说这是为了避免“攀比”,倒不如说是成人世界先进行了一番功利世俗比较之后的“玻璃心”。

  当然,这场小风波远非“应不应开跑车”“该不该被踢群”这么简单,争议背后实则是一道深刻的命题,那就是该如何引导孩子认识这个本就充满不同的世界。社会上的每个人,无论家庭背景、物质条件、外在样貌、自身能力都不尽相同,这些不同客观存在,本身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其中某方面,如果我有,别人没有,该怎么看;如果别人有,我没有,该怎么办?一条基本底线是,不能将开跑车和骑单车划分三六九等、差别对待,更不能把坐在跑车上的孩子,与没有坐上跑车的孩子人为对立起来。想当然地定义“异类”,“眼不见为净”把“异类”移除了事,看似回避了问题,实则激化了矛盾,对孩子健康成长、人格健全来说,其实是一种伤害。

  平和理性,彼此尊重,这需要终身教育,亦需要终身修炼。当我们追问跑车面前是谁“玻璃心”时,不妨反求诸己,如何放平成人的心态,给孩子创造阳光而非焦灼的成长环境,这恐怕才是最好的教育。(项堃)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跑车送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