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33份罚单为何管不住排污口?

2018-06-20 14:16:00 来源:人民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怎么管、怎么办,这样的问题的确不容易解决。尤其对一些排污企业来说,解决污染问题是首要问题。例如,河南义煤集团新义煤业有限公司,就曾被地方环保部门一罚再罚,却屡罚不改。自2016年以来,当地环保部门下达了33份文书、行政处罚6次,但该公司都无动于衷。

  33份罚单管不住排污口,长期污染却无视环保执法监督……人们必定要问:是谁给了企业这样的权力?为何难以破解罚而无效的困境?如何才能让污染企业不放肆?对于污染问题要“一盯到底”,对于肆意违法的企业要“一查到底”,环保执法与督察的“牙齿”还需要更锋利。

  对此,中央第一环保督察组于近日进驻河南省开展督察“回头看”,对义煤集团新义煤业有限公司开展现场检查。这对以停产应对群众投诉、敷衍整改、躲避督察的企业来说,犹如一剂猛药。环保问题不容有半点躲闪,必须严管、严查、严罚,让环保执法掷地有声。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央环保督察不只是“回头看”,而且“进驻”督察,意义重大。

  这是其中一例个案,却有深刻的警示作用。屡罚不改、执法疲软,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属地责任落实不力,敷衍应对色彩浓重;另一方面,执法手段简单、松弛,查封扣押、按日计罚等强力执法手段缺失,执法威慑力不够。更重要的是,基层环保执法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走过场的痕迹明显,像中央环保督察现场检查义煤集团新义煤业有限公司时,仍有基层领导干部为企业“站台”。实际上,污染问题是长时间形成的,根治污染问题也需要多措并举、形成合力,中央环保督察就是要发挥这样的作用。

  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的顶层设计不少,制度安排很多,能不能真见效,关键在于真抓、严管。如今,建章立制的工作日臻完善,制度实施也要跟上。但一些地方在环保整改过程中存在的虚假、隐瞒、欺骗整改的情况时有出现,也反复提醒我们要特别重视环境执法过程中的“阳奉阴违”问题,特别关注执法刚性建设和实施能力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所强调的,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每一地、每一级、每一个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作为,都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度,关乎绿色发展的质量。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虽然持续好转,但处在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不能有任何松懈的可能。无论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还是以督察风暴为标志的环保执法,都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也都需要咬紧牙关、爬过坡迈过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如此,我们就有信心打好这场污染防治攻坚的大仗、硬仗、苦仗。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