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招募文物修复志愿者值得点赞
6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故宫文物医院迎来了第一批40名预约观众,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的文物医院志愿者也正式上岗。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通过展示文物修复过程,希望使观众了解文物修复的科学性,体会到文物修复工作者崇尚的‘工匠精神’。”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以后,在公众中间掀起了一股“文物修复热”。很多人期待对文物保护与修复有更直观的了解。故宫博物院对外开放文物医院,展示文物修复过程,更好地满足了社会需求,而这也是故宫提高开放水平的具体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故宫文物医院的对外开放是有多个维度的。它既包括对普通预约观众的开放,也包括对外招募志愿者。由志愿者从事文物医院的讲解工作,使得文物医院在开放的同时,专职人员的工作不受影响,日常业务运转正常进行。
近年来,国内文物保护工作者的缺口,成为限制文物保护与利用的重大问题。一方面,因为专业人才稀缺,文物保护工作本身面临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在保护和开放难以兼顾的情况下,很多地方选择把有限人力用于保护本身,影响文物在公共文化与教育方面发挥价值。
显然,招纳一批高水平的文保志愿者队伍,有利于解决文保人才的供需矛盾。在文物保护利用上,既需要有高深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专家型人才,也需要面向大众、立足于公共传播的普及型人才。在公众与专业文保人员之间,志愿者能够搭建传递知识与美的桥梁,把深奥的文物知识传播出去。志愿者还可以成为专业文保队伍的后备军。
其实,文保志愿者的工作,不是一些人理解的维护秩序、引导参观等浅层次的职能。作为文物讲解人员,志愿者本身就应当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不能仅凭一腔热情。
1907年,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首开先河,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博物馆志愿者逐渐发展成一项成熟的制度。在发达国家的一些博物馆,常年活跃着一批经验丰富、技能可靠、知识渊博的志愿者。
现阶段,我国文保志愿者队伍蓬勃发展,志愿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但是,志愿者队伍的专业水平在整体上还有待加强。甚至,专业机构与民间志愿力量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信任。前不久,一些志愿者在陕西咸阳唐崇陵进行“走陵”活动,在陵区内搜寻石刻残件并将其收集起来搬到了陵区监控摄像头下,就引发了这种私自搬动文物的行为是破坏还是保护的争论。
据报道,故宫文物医院招募志愿者,在筛选简历的基础上,开展了多轮面试。这些志愿者都有很好的学科素养,以教师、高校硕博士为主,还有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主持人等。从对故宫文物医院志愿者的“画像”来看,首批25名志愿者能够较好地满足故宫和参观者的需求。
鉴于文物保护的专业性,志愿者与专业文保机构必须紧密联系,携手并进。对于文保机构来说,需要学习先进理念,建立和维护一支高水平的志愿者队伍,只有紧密联系各有特长、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志愿者,才能帮助文保机构解决实际问题。而对于有志于投入文保志愿工作的人们,在释放一腔热情之前,不妨先评估一下自己应具备的相应能力。
(作者:王钟的,系中国青年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