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玩笑论”才是真正的玩笑
网络图
校园欺凌是个老话题,能让这个老话题在2018年年初就激起新涟漪的,此等“上乘佳作”莫过于湖北嘉鱼县教育局。
前情提要简述如下——近日,湖北嘉鱼一名女中学生遭数名同学连续掌掴的视频,在网上激起了公愤。视频中,被打的女生木然地站在寒冷的室外,无助地承受着数名女同学的掌掴。比之更为冷酷而叫人绝望的是:当记者就此事采访事发地湖北嘉鱼县教育局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时,对方竟声称同学之间没有什么矛盾,视频中的场景是“在一起开玩笑”“本身也是个好玩的事情”。
有人甩你两巴掌,是继续把脸伸过去还是依法来还击?在这位“值班人员”的逻辑里,似乎成了个哈姆雷特式难题。坦白说,这个“玩笑”,一点也不好笑;这个“糨糊”,捣得一点也不高明。因为吃瓜群众难免要顺势请教一句:这巴掌打在别人脸上是“玩笑”,打在您脸上呢?
这些提问,其实都审丑疲劳了。此事令人大跌眼镜的,不仅是常理常情上的悖谬,更是法治语境下的惶惑:因为就在此事发生前不久,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方案明确了校园欺凌的界定,以及对实施欺凌学生如何惩戒的措施,同时强调要建立学生欺凌治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这个重量级的“国家方案”,莫非还在策马扬鞭地赶往嘉鱼县的路上?
不能容忍的,是两重荒唐:第一,职能素养的荒唐。身为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不是“临时工”、也不是“串门的”,那么,对待明晃晃的校园欺凌竟如此指鹿为马、冷酷无情,这只是偶发的“态度问题”吗?遇到事件就欺瞒、碰到矛盾就化妆,这种习惯一旦成为品性,自然就有了“张口就来”的满嘴荒唐。
第二,危机处理的荒唐。在最新版的“情况通报”中,地方部门如此陈情——“县教育局值班工作人员接到相关媒体采访电话,在没有弄清整件事件经过的情况下,作了不当回复。”很显然,这里存在两个BUG。一是没有透露肇事者姓名,更没有透露所谓“值班人员”的行政层级。那么,公众如何判断“停职调查”的处理是否妥当?按照常理,谁生病谁吃药,轰动全国的公共事件,“情况说明”越是藏着掖着,越容易让人嗅出其间的“不真诚指数”;二是措辞和逻辑虚与委蛇。所谓“玩笑论”,果真是“在没有弄清整件事件经过的情况下,作了不当回复”?答案恐怕未必。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所谓“值班人员”的回答里是看过视频的,但凡有常理常情之心,无须什么调查论证,基本是非立场难道都站不稳?
退一万步说,这样的“值班人员”是如何混迹在教育场的,有必要建议地方纪检监察部门,追查一下相关用人程序是否合法合规。
说这些的意思,倒非“痛打落水狗”之心,而是在保护孩子合法权益上,再多的努力、再严肃的态度都不为过。
公众较真的不是一句话、一个态度,而是在这句话、这个态度背后的行政之心、价值之向。
校园欺凌是血淋淋的,猛于虎、恶于虎。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首尔发布的全球校园欺凌现状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有将近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欺凌。此外,2016年一项针对我国29个县10万余名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经常遭受欺凌的比例为4.7%,偶尔遭受欺凌的比例近29%。抽象数字的背后,是具象的恐吓殴打、往身上浇开水、在网上散播个人隐私等恶劣事实。
校园欺凌久治难愈,说白了就是两个症结:一是无法可依,对“欺凌”概念缺乏统一认知。二是捣糨糊了事,将欺凌现象“大事化小”为品德问题。湖北嘉鱼县教育局“值班人员”的“玩笑论”,恰恰成为校园欺凌处置程序中失责失职的典型样本。
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我们不能总拿“熊孩子”的那一套惯着为非作歹的巨婴,我们更不能拿“残酷青春物语”当做基层校园生态的合理组成部分。不是逼死孩子的问题才是真问题,不是见死不救的事情才是非正义——在治理校园欺凌问题上,所谓的“零容忍”,拜托先请从职能部门的素养与作为开始。
就像扒高铁、拦飞机不是恶作剧一样,校园欺凌当然也不是个“玩笑”而已。一句话,惟有“依法治暴”够硬气,这个社会“以德制暴”的梦想,才不至于骄矜无力。
- 驱散校园欺凌,依法呵护“少年的你”2019-10-29
- 起侮辱性绰号算欺凌 对心理暴力说不2018-11-14
- 治理校园欺凌还要靠法律2018-10-10
- “校园安全法”的规制恰逢其时2017-03-07
- 让更细规则捆住小霸王2016-11-17
- 应对校园欺凌,不宜只靠刑罚2016-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