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神童”是一场功利者的游戏
——本文系红网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几日,又有一位神童走进了大家的视野。据山东媒体报道,一位山东莱阳的14岁少年6岁就能编程,8岁建网站,13岁创办公司,14岁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消息曝光后网上一片惊叹,各路媒体转载不暇。
未料到,如今媒体的信息核实能力竟不如强大网友,很快就有网友指出这则消息实在漏洞百出:报道中的学校名称和录取时间均和官方文件有出入、一个国外名校的录取通知邮件居然以中文撰写、获奖证书颁奖单位的矛盾之处……麻省理工学院更是回复称,“不存在主动签下一个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是在高中最后一年开始申请”,那么这位初中少年又是如何收到麻理工录取通知书的呢?
在一片质疑声中,莱阳市教育体育局宣传处终于向新京报证实,网传“14岁少年被麻省理工录取”的稿件,系由莱阳教育系统宣传员所写,是宣传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将对真实性展开核查。可见,将普通少年推向神坛的背后,是功利心在作祟。
根据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人们具有一些社会和心理根源的需求,这引起对大众媒介或其他信源的渴望,这种渴望导致媒介对这方面内容的披露,最后披露的内容便满足了受众的需要。成为“网红”的神童们亦是如此,他们年纪轻轻便成就不菲的形象,正合一部分功利者的胃口。他们在艳羡和追捧神童的背后,缺失的是宝贵的平常心。
对莱阳的这位十四岁少年而言,且不论他是真神童还是假神童,他都只不过是成年人世界里的一枚棋子,我们有得知他自己的想法吗?不顾事实真相和当事人感受,就大肆宣扬、制造噱头,这种舆论和压力本身就是对神童的一种无形的摧毁。古代王安石笔下本能“指物作诗立就”的方仲永,不正是一个最终“泯然众人矣”的例子吗?
唐朝诗人吴均在《舟中夜行》中写道:“岂不畏艰险,所凭在忠诚。何时达遥夜,伫见初日明。”教育者如若丧失对成长培育的忠诚,怎能抵达这漫漫遥夜背后的曙光?媒体如果丧失对真相的忠诚,怎能不陷入难以被公众信任的“塔西佗陷阱”?炒作神童的游戏能给孩子和教育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吗?这不过是一场功利者的游戏罢了。
我们无需抵制神童,但是也没有必要去炒作他们,毕竟普通人有普通人的一生,孰优孰劣还真的难以过早定论。
文/刘文争(湖南师范大学)
- 老想出神童是“病” 不敬畏真相是病入膏肓2017-12-13
- 新闻大反转年代,大家不妨慢点走2017-12-12
- 乾羽:公布官员履历应该更具体2015-07-04
- 赢了比赛不要输了童年201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