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罪犯背后往往站着不合格的父母
每当有校园霸凌事件曝光时,围观者的唏嘘和讨伐总会一波波涌向事件主人公,但如何挽救犯错的孩子、不让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却常常被忽略。近日,记者走访了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案件检察部,这些从事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检察官,揭开了校园霸凌及未成年人犯罪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6月1日《中国青年报》)
“欺凌”“偷盗”“杀人”,当这些罪恶的字眼与未成年人联系在一起时,我们感受到阵阵寒意。周围的很多人可能会把未成年人犯罪归结为个人劣根性的充分释放,甚至认为这些人自毁前程、咎由自取,长大了也会继续危害社会等等。实际上,对于未成年犯罪者来讲,他们并非天生就带着“犯罪基因”,其犯罪历程往往与后天成长环境息息相关。
关于“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这个话题,人类争论了上千年,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倾向于认为“人性本善”。每个刚出生的小婴儿,从第一声啼哭开始,就对周遭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恶,什么是善,除了本能的吞咽与排泄,其他的一切社会行为都在模仿父母,模仿亲友,模仿整个世界。但是,有的父母却没有担负起教育义务,早早地给孩子的人生埋下了“地雷”。
检察官张永平和同事王金倩完成的《非行为人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的研究报告,通过分析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128份社会调查报告,他们统计发现,涉罪未成年人家庭情况属于留守、单亲、离异的高达近80%。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匆匆忙忙地开启婚姻生活,对自己的人生与家庭也缺乏规划,也不知道究竟该怎样为人父、为人母,就带着小孩来到这个世界,整天生活在个人的世界里,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感受,早早地结束婚姻,最后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无以复加的。还有的父母认为挣钱是王道,整天只忙着挣钱,而不给予孩子陪伴,还有很多农村的年轻父母,将尚在襁褓中的婴儿扔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两口子”便外出打工,一年到头也难得见到两回孩子,这些父母可能钱是挣着了,但是最后却发现孩子“没了”。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充满困惑与荆棘,他们在人生的路途中会遇到很多事情,该怎样面对这些问题,该如何渡过难关,他们没有现成的答案,大多数情况下,需要父母的及时引导。如果你关心孩子的方式从来都只是给零花钱,而不是问孩子究竟和哪些小伙伴在玩耍,去了什么地方玩,学习怎么样,兴趣爱好是什么,面对孩子的一切,你都是茫然无知,那孩子犯罪了,你也只能是痛哭流涕,浑然不觉了。
不合格的父母,是将孩子推向犯罪深渊的“黑手”,这些站在背后的不合格父母难道不应该反思反思吗?
文/晏一琳
- 孩子在家上网课 也要防沉迷2020-03-16
- 上网课也要补上“防骗课”2020-03-10
- 对“吊着外孙救猫”没必要上纲上线2020-01-13
- 驱散校园欺凌,依法呵护“少年的你”2019-10-29
- “师生默契”是一面镜子2019-09-30
- 冲出“生活的蛋壳”2019-09-11
- 11岁的孩子驾车上路,坑爹呀2019-09-04
- 让孩子暑期生活丰富起来2019-07-22
- “轻声教育”关乎文明和素养2019-07-02
- 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孵小鸡”2019-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