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报刊亭变小吃铺”谁之过?

2017-03-15 09:40:00 来源:红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北京昌平区立汤路与太平庄中二街交叉路口处两个报刊亭前,贴着“煎饼果子”“牛肉板面”等大字招牌,俨然变成一间“小吃铺”。不但门前聚集的食客阻碍交通,随风飘散的烟熏味也引来不少市民不满。12日,中国邮政公司对此表示,亭主不可私自改变报刊亭用途。(3月13日《北京晨报》)

  报刊亭变成了小吃铺,亭主擅自改变经营项目确实不对,不仅让想购买报刊的人买不到报刊,而且还会影响交通和周边的环境。但亭主这样做,也是无奈之举。

  报刊亭一度曾经被认为是城市文化地标。然而,时移势易,这几年,随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原本从报刊书籍上获得信息,现在变成了从互联网PC端、手机上获取,到报刊亭买书买杂志的人越来越少。许多报刊亭不仅挣不到钱,而且由于各种成本逐年提高,从而造成亏损,书报亭面临成批关门的窘境,为了维持生计,报刊亭变成小吃铺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有人认为,既然报刊亭经营状况不好,变成“报刊停”的这种颓势已无法挽回,不如把报刊亭关了算了,这样不仅可以节约管理成本,而且还可以节省宝贵的城市公共空间。但“报刊亭”已然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城市文化的名片”“地标”“城市亮丽风景线”,更可以给城市带来书香气,一个个的书报亭总会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另外,还可能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报刊亭如果按照原有的管理模式和思路去经营,注定没有发展前途。报刊亭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尽快调整转型。最理想的应该是把报刊亭建成一个以“文化亭”为核心,“便民亭”为基础,“信息亭”为手段和“综治亭”为辅助的多功能报刊亭。以”文化亭“为核心,就是除原先经营书报刊之外,还要销售更多的文化商品。“便民亭”为基础,就是引入公共事业费代收代缴、卡类充值、文化票务以及旅游产品的多种文化服务。还能出售旅游纪念品、雨具等便民用品。“信息亭”为手段,就是建设互联网社区服务和城市信息发布平台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嫁接互联网,实现多元化经营,打造公共信息、政务信息、便民信息、商业信息发布平台。“综治亭”为辅助,就是与公安、城管等联网,将各种相关信息及时提供给相关部门。

  试想,如果将报刊亭真正变成了一个集文化、信息、便民、治安于一体的“文化服务亭”,那市民就再也不会离得了它,也就再也不用担心它生存不下去了。

  文/胡建兵

责任编辑:刘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