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政务 | 财经 | 房产 | 文化旅游 | 新鲁商 | 健康 | 食品 | 培训 | 娱乐 | 体育 | 艺术 | 评论 | 法制 | 视频

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质疑猪圈变民宿是心理洁癖在作怪

2017-03-15 09:40:00 来源:红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杭州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村民委员会在其官方微信上发布了一则“下姜村公共猪圈业态改造招商公告”。公告称,下姜村1000平方米的公共猪圈面向社会公开招商,要求承租人将公共猪圈改建成旅游经营业态,如特色酒吧、精品民宿等,承包期约为20年。“下姜村公共猪圈业态改造招商公告”发布后,引起不少网友的关注。不过有网友提出,将猪圈改造成游客住宿、休闲的场所,“异味”的问题如何解决,会不会因此有游客对这样的地方感到“膈应”?(3月13日《北京青年报》)

  我们经常说“变废为宝是一种艺术”。将猪圈改造为民宿,未必是坏事。之所以受到部分网友质疑,这是心理洁癖在作怪。

  将农村旧房改造为旅游设施,在近年来受到不少人的热捧。所改造的成功案例,也备受网友欢迎。而其中,很多精美的房间,也是由厕所、鸡圈、牛棚等,看起来令人难以接受的旧房设施改造而来的。将猪圈改造为民宿很正常,只是部分网友在看到新闻时,不自觉地“脑补”出一片“肮脏、龌龊、臭气熏天”的景象。因此,改造好的民俗,“自然”也会留下“异味”了。事实上,一个管理较好的集体猪圈,其卫生状况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恶心”,因为环境不好,猪也会生病,那就卖不了钱了,将猪圈改造成其他设施,难度并没有那么大。

  的确,人是不应该住进猪圈里的,但改造成功的“猪圈”已不是猪圈,何必在意识上,代入身处猪圈的印象?在生活中,不乏“变废为宝”的事例。回收垃圾,制成工业或生活用品,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只要符合相关的卫生和建筑标准,住进“猪圈”又何妨?

  解决“异味”问题,并不难。从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下姜村正不断加强旅游经济方面的建设。随着近两年的发展,村民主体意识、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环境提升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放眼未来,该村甚至还提到了运用“互联网+民宿”的理念。该村的发展成绩,也因此得到不少媒体的认可。而将猪圈改造成民宿,不仅符合居民生活需要,也符合该村未来发展形势。

  对此,我认为,将猪圈改造为民俗,非但不必制止,而且还需加强相应的宣传和支持。因为将原先的旧房,改造为适应农村发展的旅游建筑,比推倒重建更省钱、省力、省时,也更符合我们提倡的“精准扶贫”理念。当然,针对部分网友的质疑,也需加强相应引导和监督。一来引导网友适应农村发展的形势变化,理解改造行为,二来也需监督改造过程,确保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让旅客少一点“膈应”,让村民多一分舒心。

  《庄子·知北游》有云:“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这是我国文化最具特色的哲学理念。将猪圈改造为民宿,难道不正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现代体现吗?

  文/严奇

责任编辑:刘晓婧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新闻热线:0531-67753777 投稿邮箱:news@sdnews.com.cn
新闻许可:37120170003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P223W22号  电信许可:鲁B2-20240534  ICP:鲁ICP备09023214号
主办: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Copyright © 1997-2019 SD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