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频道 > 杂谈 > 正文

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协同红利”

2017-02-22 10:03:00 来源:北京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评论投稿邮箱:pinglun@sdnews.com.cn

  225元,往返5小时,这是家住河北沧州的姜女士每日跨省进京上班的通勤成本。随着她的这一日常被媒体报道出来,舆论一时间炸了锅,有惊讶钦佩的,也有质疑不解的。对此,她本人表示,自己在北京的收入减去交通成本也比在沧州工作收入多,觉得很划算。

  姜女士虽是个例,但这种生活方式本身所反映出的,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深化的一个侧面。事实上,如今类似这样的跨省上班在很多人看来已并不新鲜。有数据显示,北京目前大概有30万左右跨省上班族,越来越多人开始选择工作在北京、居住在天津或者河北的“候鸟模式”。在采访中,很多人也都表示“这没什么,挺方便也挺划算的”。这样的心态与感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三地交通一体化深入推进。随着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京津冀生活圈因便捷高效的出行而相对缩小,时间成本大大减低,跨省通勤自然有了更多现实可能。

  方便、合算,道出了人们朴素的心理,也道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层动力,那就是老百姓的获得感。这种获得感联接着国家战略的“大账”和个人生活的“小账”。站在区域发展的高度看,三地协同是促进资源在更大空间范围内优化配置的战略选择。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融入协同大潮的过程中,还会关注自己的“小账”,要考虑收入有无增加,出行是否方便,医保可否异地报销等具体而微的现实诉求。对于企业来说,选择在哪里安“家”,也会盘算具体的成本收益。只有让人们在关乎切身利益的考量中觉得“合算”,他们才会更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协同大战略中去,国家战略与个人愿景才能更好对接,协同发展也才会更加顺畅。

  协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上上下下达致共识、形成合力。做到这一点,三地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工作力度,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转移等方面提供更好保障。着眼当下,三地发展水平、财政收入、资源禀赋各有差异,随着行政壁垒被进一步打通,必然会触及更多深层次的协同对接问题。比如,越来越多公共交通跨省运营,结算终端如何协调?普通民众异地看病,医药费如何报销?企业横跨三地,税收分享的矛盾如何解决?诸如此类在管理服务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反映出的往往是现实利益掣肘,折射出的往往是体制机制问题。让民众在协同发展中有更多参与,就要着眼群众需求、群众福祉做文章,增加大家的获得感。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3年来,无数人的生活开始发生了变化。面向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协同红利”释放出来,助力一个充满活力的京津冀都市圈快步到来。(范 荣)

责任编辑:宋莉